首頁 > 中草藥大全 >細辛功效和作用

細辛 細辛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中藥名稱】細辛(《本經》)
【異名】小辛(《本經》),細草(《吳普本草》),少辛(《綱目》),獨葉草、金盆草(《中藥材手冊》),山人參(江蘇)。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遼細辛或華細辛的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①遼細辛(《本草原始》),又名:萬病草、細參、煙袋鍋花、東北細辛。
多年生草本,高12~24厘米。根莖橫走,密生須根,撚之有辛香。莖短,基部有2~3枚鱗片,莖端生2~3葉;葉柄長5~18厘米,通常無毛或稀有短毛,具淺溝槽;葉片心形或近於腎形,長5~11厘米,寬6~15厘米,先端鈍尖,偶或漸尖,基部,b形或深心形,兩側成耳狀.全緣,上面綠色,脈上被短毛,其他部分亦疏被極短的伏毛,下面淡綠色,密被短伏毛。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3~5厘米,直立。花被筒壺形,紫褐色,內有隆起的棱條;裂片3,三角狀闊橢圓形,稍尖,長7~9毫米,寬10毫米,向外反卷,呈汙褐紅色;喉部有環狀縊縮;雄蕊12,長3毫米,花絲及花藥等長;子房半下位,6室,花柱6出,上部分歧。假漿果半球形,長10毫米,寬約12毫米.種子卵狀圓錐形,有硬殼,表面具有黑色肉質的假種皮。花期5月。果期6月。
生長於林下、灌木叢間、山溝、林緣或山陰濕地。分布東北及山東、山西、河南等地。
②華細辛,又名:西細辛(《本草原始》),白細辛。
多年生草本。與前種極為近似;但根莖較長,節間密。葉通常2枚,先端尖至銳尖,兩面疏生短柔毛。葉柄長10~15厘米。花被筒壺形,裂片3,平展,廣卵狀心形或廣卵形,長約10毫米,寬約12毫米,先端漸尖或急尖,暗紫色,內側密被細小的乳頭突起,花絲較花藥長1.5倍。花期5月。果期6月。
生長於山谷溪邊、林下、巖石旁等陰濕處。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陜西、甘肅等地。
【采集】5~7月間連根挖取,除凈泥土,及時陰幹。(不宜曬幹,勿用水洗,否則會使香氣降低,葉變黃,根變黑而影響質量)置幹燥通風處,防止黴爛。
【藥材】①遼細辛
又名:北細辛(《理傷續斷秘方》)。葉片1~2枚,下連根莖及根,有時可見花或果實。葉柄長,有縱紋,葉片多皺縮或破損,質薄,灰綠色,有時帶黃,質脆易碎。花單1,暗紫褐色,碗狀。根莖為不規則圓柱形,纖細彎曲,具分枝,長1~4厘米,直徑2~4毫米,灰棕色,粗糙,有節,節間約2~3毫米。根細長,密生節上,灰棕色,表面平滑,或有微細縱皺紋,下端常有細須根.質脆易斷。斷面平坦,黃白色。氣甚芳香,味辛辣,後具麻木燒灼感。以根灰黃色、葉綠色、味辛辣而麻舌者為佳。
產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②華細辛
外形與遼細辛相似,但根莖較長,長約3~8厘米,直徑約1~2厘米,節間極短,僅達1毫米。香氣及辛辣味較弱,而麻木的燒灼感較強。
產陜西。
除上述正品外,少數地區尚以下列各種作細辛使用,一般稱為土細辛。
①杜衡的根莖及根,亦稱馬辛,使用於江蘇、浙江等地。參見"杜衡"條。
②大花細辛的根莖及根,使用於四川等地。參見"花臉細辛"條。
③花葉細辛的根莖及根,使用於廣東、廣西等地。
④圓葉細辛的根莖及根,使用於廣西。
⑤盆草細辛(又名:毛細辛)及雙葉細辛的全草,使用於四川、陜西。
⑥長花細辛的根莖及根,使用於陜西,參見"黃細辛"條。
⑦茨菇葉細辛的帶根全草,使用於湖北、廣西,參見"苕葉細辛"條。
⑧金耳環的全草,使用於廣西,參見"金耳環"條。
【化學成分】遼細辛含揮發油約3%,揮發油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油酚,其他有黃樟醚、β-蒎烯、優葛縷酮、酚性物質等。
華細辛含揮發油2.75%,1.9%。揮發油中主要含甲基丁香油酚(約占50%),還有細辛酮、蒎烯、優葛縷酮、黃樟醚、1,8-案葉素、l-細辛素等。
雙葉細辛的揮發油含優葛縷酮6%、龍腦或愛草腦7%、1,8-案葉素4%、蒎烯2%、甲基丁香油酚15%、黃樟醚10%、科繞魏素10%、欖香脂素8%、少辛酮0.2%、芳樟醇、大牻牛兒三烯醇。2-甲基-2-乙烯基-3-異丙烯基-5-異丙叉環己醇等。
圓葉細辛全草含黃酮甙、氨基酸、糖類和揮發油。
【藥理作用】①局部麻醉作用
華細辛水浸劑或醇浸劑(20~100%)能阻斷蛙坐骨神經的沖動傳導,在豚鼠皮丘試驗中,有浸潤麻醉效力;但煎劑無效。細辛揮發油尚有表面麻醉(兔角膜反射)作用。50%細辛酊塗於人舌後約半分鐘,舌尖即有辛冷感,1分鐘後有麻木感,以後痛覺完全消失,經1小時左右始逐漸恢復。局麻作用與其所含的揮發油有關,但有較強的刺激性,尚不適作表面麻醉劑。有報告,細辛與其他中藥合用,作塗抹麻醉以拔牙,取得較好效果。
②解熱、鎮痛作用
細辛揮發抽的阿拉伯膠乳劑0.2~1.0毫升/公斤予兔口服。對正常及溫刺法引起的體溫升高均有降低作用。對四氫-β-萘胺或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引起之發熱,口服揮發油0.5毫升/公斤也有某些抑制作用。同樣劑量對兔(電刺激齒髓法)百鎮痛作用,強度與安替匹林相似。
③抑菌作用
初步體外試驗,細辛對溶血性鏈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乃至結核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④對血壓的作用
華細辛醇浸出液(0.125~0.25克/公斤)靜脈註射,可降低麻醉犬的血壓。進一步分析指出,盆草細辛揮發油能使麻醉動物血壓下降,而煎劑則使血壓上升,並謂華細辛對瞬膜及血壓皆有腎上腺素樣作用。
⑤毒性及其他作用
華細辛揮發油對蛙、小鼠、兔等,初呈興奮現象,繼即陷於麻痹狀態,逐漸使隨意運動及呼吸運動減退,同時反射消失,終以呼吸麻痹而死亡,呼吸先於心跳而停止,對心肌、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醇浸出液在兔身上,能拮抗嗎啡引起的呼吸抑制。對小鼠灌胃與靜脈註射,其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23.75毫克及7.78毫克/10克。細辛醇浸出液之毒性大於水煎劑。
除上述外,同屬植物歐細辛的浸劑能升高麻醉貓的血壓,而其總黃酮則有降壓作用;它還能緩解或消除由新斯的明引起的氣管痙攣。揮發油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抑菌作用(1:500)。
【炮制】除凈雜質,用水噴潤,及時切段,晾幹。
《雷公炮炙論》:"凡使細辛,一一揀去雙葉,服之害人。須去頭土了,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幹用之。"
【性味】辛,溫。
①《本經》:"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神農、黃帝、雷公、桐君:辛,小溫;岐伯:無毒;李氏:小寒。"
③《藥性論》:"味苦辛。"
④《用藥心法》:"辛,熱。"
【歸經】入肺、腎經。
①《湯液本草》:"手少陰引經藥。"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膽、牌四經。"
③《本草經疏》:"入手少陰、太陽。"
④《本草匯言》:"入足蹶陰、少陰血分。"
【功用主治】祛風,散寒,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
(1)發散風寒:用於風寒感冒或風寒所致的頭痛,可配麻黃、槁本。
(2)溫經止痛:用於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痛。
(3)溫化寒痰:用於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氣管炎。
(4)宜通肺竅:用於鼻炎、鼻竇炎。
①《本經》:"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竅。"
②《別錄》:"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齆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
③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④《藥性論》:"治咳逆上氣,惡風,風頭,手足拘急,安五臟六腑,添膽氣,去皮風濕庠,能止眼風淚下,明目,開胸中滯,除齒痛,主血閉,婦人血瀝腰痛。"
⑤《日華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瘡肉,胸中結聚。"
⑥《本草衍義》:"治頭面風痛。"
⑦《珍珠囊》:"主少陰苦頭痛。"
⑧《綱目》:"治口舌生瘡,大便燥結,起目中倒睫。"
⑨《本草通玄》:"主風寒濕頭疼,痰歇氣壅。"
⑩《本經逢原》:"主痰結濕火,鼻塞不利。"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錢。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
【宜忌】氣虛多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等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曾青、棗根為使。惡狼毒、山茱萸、黃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蘆。"
②《藥性論》:"忌生菜。"
③《本草經疏》:"凡病內熱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虛,氣虛有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法皆禁用。"
④《得配本草》:"風熱陰虛禁用。"
【選方】①治風冷頭痛,痛則如破,其脈微弦而緊:細辛一兩(凈),川芎一兩,附子(炮)半兩凈,麻黃一分。上細切,入連根蔥白、姜、棗。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連進三服。(《普濟方》細辛散)
②治偏頭痛:雄黃(研)、細辛(去苗葉,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勻。每服一字,左邊疼搐入右鼻,右邊痛搐入左鼻。(《聖濟總錄》至靈散)
③治傷風鼻塞:細辛、紫蘇、防風、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脈正宗》)
④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麻黃(去節)、芍藥、細辛、幹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小青龍湯)
⑤治鼻塞不通:細辛末少許,吹入鼻中。(《普濟方》)
⑥治牙齒痛久不瘥:細辛(去葉苗)、蓽撥。上二味等分,粗搗篩。每用半錢匕,水一盞,煎十數沸,熱漱冷吐。(《聖濟總錄》細辛湯)
⑦治牙齒疼痛:荊芥、細辛、露蜂房各等分。上為粗末,每用三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漱冷吐。(《禦藥院方》細辛散)
⑧治牙痛:細辛一錢,黃柏一錢。煎水漱口,不可嚼下。(《吉林中草藥》)
⑨治痰飲,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茯苓四兩,甘草、幹姜、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
⑩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⑾治風入腹,切痛煩冤:細辛、吳茱萸、幹姜各半兩,當歸、防風各一兩,芍藥二兩。上為末,每以半兩,水二升,煮一升。溫分三服,相續進之。(《元和紀用經》細辛湯)
⑿治小兒口瘡:細辛末,醋調,貼臍上。(《衛生家寶方》)
⒀治口臭及匿齒腫痛:細辛煮取濃汁,熱含冷吐。(《聖惠方》)
⒁治耳聾:細辛末,溶黃蠟丸鼠屎大。綿裹一丸,塞之。須戒怒氣。(《龔氏經驗方》聰耳丸)
⒂治虛寒嘔噦,飲食不下:細辛(去葉)半兩,丁香二錢半。為末。每服一錢,柿蒂湯下。(《綱目》)
⒃治暗風卒倒,不省人事:細辛末,吹入鼻中。(《世醫得效方》)
⒄小兒客忤(按:本病癥狀是:面青,驚痛,不能說話;或頸項強硬,出現險象;或在夜中忽然驚啼不止)。用細辛、桂心,等分為末,每服少許放入小兒口中。
⒅口舌生瘡。用細辛、黃連,等分為末,搽患處,漱去涎汁。治小兒口瘡,可用醋調細辛末貼敷臍上。
⒆鼻中息肉。用細辛末時時吹入。
⒇耳聾。用細辛末溶在黃蠟中,團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此方名"聰耳丸"。
【臨床應用】①用於局部麻醉
用幹燥細辛經乙醚提取的揮發油制成3%麻醉液,作為局部浸潤麻醉與神經阻滯麻醉的註射劑,施行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及眼科手術共52剛,結果麻醉效果良好(手術時病人完全不痛)者33例(63.5%),效果尚佳(手術時病人偶感局部疼痛,但仍可忍受手術直至完畢)者17例(32.7%),無效者2例(3.8%)。藥物劑量根據手術要求而定,最多有一次用達30~40毫升的。由於此藥於局部註射後向周圍組織的滲透、擴散範圍較普魯卡因稍差,故註射的範圍宜稍大些。麻醉時間一般可維持1.5小時。應用本品除術後局部出現不同程度的組織腫脹外,尚未發現特殊的全身反應或其它局部反應,創口愈合亦未見不良影響。如於細辛麻醉液中加入適量1%腎上腺素溶液,可適當延長麻醉時間,減輕術後組織腫脹反應。細辛的麻醉有效成分提得越純,麻醉效果就越高,術後的腫脹反應就越小。
②治療口瘡糜爛
取細辛1.5錢,研為細末,分作5包。每用1包以米醋調如糊狀,敷於臍眼,外貼膏藥。每日一換,連用4~5日。據觀察,口疳(即一般口腔潰瘍)敷後一般不出4天多能痊愈。小兒高熱或泄瀉後滿口糜爛、流涎特多、痛甚不肯飲食者,用之亦有效果。未見副作用。
【名家論述】①《本草別說》:"細辛,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
②《註解傷寒論》:"水停心下而不行,則腎氣燥。《內經》雲,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幹姜、細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氣而潤腎。"
③張元素:"治頭痛,太陽則羌活,少陰則細辛,陽明則白芷,厥陰則川芎、吳茱萸,少陽則柴胡,用者隨經不可差。細辛香味俱細而緩,故入少陰,與獨活頗相類。"
④《綱目》:"細辛,辛溫能散,故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者,宜用之。口瘡、喉痹、匿齒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郁則發之之義也。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用之。辛能補肝,故膽氣不足,驚癇、眼目諸病宜用之。辛能潤燥,故通少陰及耳竅,便澀者宜用之。"
⑤《本草經疏》:"細辛,風藥也。風性升,升則上行,辛則橫走,溫則發散,故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蓋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濕氣,或兼風寒所成,風能除濕,溫能散寒,辛能開竅,故療如上諸風寒濕疾也。《別錄》又謂溫中下氣,破痰開胸中,除喉痹齆鼻,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膽,通精氣,皆升發辛散,開通諸竅之功也,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竅,必無是理,蓋辛散升發之藥,豈可久服哉。""細辛,共性升燥發散,即入風藥,亦不可過五分,以其氣味俱厚而性過烈耳。"
⑥《本草匯言》:"細辛,佐姜、桂能驅臟府之寒,佐跗子能散諸疾之冷,佐獨活能除少陰頭痛,佐荊、防能散諸經之風,佐芩、連、菊、薄,又能治風火齒痛而散解諸郁熱最驗也。"
⑦《藥品化義》:"細辛,若寒邪入裏,而在陰經者,以此從內托出。佐九味羌活湯,發散寒邪快捷,因其氣味辛香,故能上升。入芎辛湯,療目痛後羞明畏日,隱澀難開。合通竅湯,散肺氣而通鼻竅。佐清胃湯,祛胃熱而止牙疼。此熱藥入寒劑,蓋取反以佐之之義也。"
⑧《本草新編》:"細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獨用。多用則氣耗而痛增,獨用則氣盡而命喪。""細辛陽藥也,升而不沈,雖下而溫腎中之火,而非溫腎中之水也。火性炎上,細辛溫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問:細辛散人真氣,何以頭痛反能取效?蓋頭為六陽之首,清氣升而濁氣降,則頭目清爽;惟濁氣升而清氣降,頭目沈沈欲痛矣。細辛氣清而不濁,故善降濁氣而升清氣,所以治頭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須佐之以補血之藥,使氣得血而不散也。"
⑨《本草經百種錄》:"細辛,以氣為治也。凡藥香者,皆能疏散風邪,細辛氣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風必挾寒以來,而又本熱而標寒,細辛性溫,又能驅逐寒氣,故其疏散上下之風邪,能無微不入,無處不到也。"
⑩《長沙藥解》:"細辛,斂降沖逆而止咳,驅寒濕而蕩濁,最清氣道,兼通水源,溫燥開通,利肺胃之壅阻,驅水飲而逐濕寒,潤大腸而行小便,善降沖逆,專止咳嗽。其諸主治,收眼淚、利鼻壅、去口臭、除齒痛、通經脈,皆其行郁破結,下沖降逆之力也。"
⑾《本經疏證》:"細辛,凡風氣寒氣、依於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為患者,並能曳而出之,使相離而不相附,則精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復其常,風氣寒氣,自無所容。如《本經》所載主治咳逆者,風寒依於胸中之飲;頭痛腦動者,風寒依於腦中之髓;百節拘攣者,風寒依於骨節屈伸泄澤之液;風濕痹痛死肌者,風寒依於肌肉中之津。推而廣之,隨地皆有津液,有津液處,風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為痰為滯結,在喉為痹,在乳為結,在鼻為齆,在心為癲癇,在小腸為水,在氣分為汗不出,在血分為血不行。此《別錄》之與《本經》一貫不異者也。"
⑿《本草正義》:"細辛,芳香最烈,故善開結氣,宣泄郁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絡脈而疏通百節,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甄權渭治嗽,去皮風濕痹("痹",《政和本草》引作"癢"),亦仍《本經》之舊。又治風眼淚下,則清陽不升之迎風流淚也。弘景謂含之去口臭,則芳香固可以辟穢,然口氣多由冒火,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揚湯止沸,何如釜底抽薪之為愈乎。海藏渭潤肝燥,治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按:督脈為病,純由精血大衰,絡脈失養,以致脊強反折,謂為肝燥,未可厚非,然先天腎陰幾於耗竭,大補肝腎真陰,恐亦難臻速效,細辛辛溫,少少引經,以通陽氣,雖無不可,然竟以辛之一字謂潤肝燥,而視為此癥主藥,其弊何如,學者當自知之。石頑謂辛溫能散,凡風寒風濕,頭痛口瘡,喉痹匿齒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郁發之之義,按:所謂火郁者,有火郁結於內而外寒束之,不能透泄,則升陽所以散火,其郁得泄,而表邪自解,若本是氣火上浮,而亦誤投溫散,則教猱升木,為禍尤烈。"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細香蔥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細辛─北細辛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