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蒓功效和作用

蒓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別錄》)
【異名】茆((詩經》),屏風(《楚辭》),鳧葵(《毛詩傳》),虊(《說文》),水葵(陸璣《詩疏》),水芹(《齊民要術》),露葵(《顏氏家訓》),絲蒓(《唐本草》),馬蹄草、缺盆草(《經驗良方》),錦帶(《綱目》),馬粟草(《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蒓菜的莖葉。
【植物形態】蒓菜(陸璣《詩疏》)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行泥中。莖細,長達1米以上,沈浸水中。葉互生;有細長葉柄,長25~40厘米;葉片浮出水面,卵形至橢圓形盾狀,長5~12厘米,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紫色,葉脈放射狀,上半部脈有毛,莖及葉被有瓊脂樣的粘質。花梗自葉腋抽出,梗長約10厘米,有柔毛,露出水面,花徑2.5厘米許;萼片、花瓣各3,外形相似,線狀,長1厘米;雄蕊12~18,較花被短;心皮4~18個,分立,管狀,柱頭扁平開展,有長直毛。果實群伴有宿萼,革質;果實卵形,長約8毫米,基部狹窄,頂部有宿存花柱,成喙狀。花期6~8月。
生水中。分布江蘇、浙江等地。
【采集】5~7月采。
【化學成分】含有少量維生素B12。葉背分泌一種類似"瓊脂"的粘液,新葉的粘液更多,這種多糖可用熱水或稀堿溶出,其組成中含L-阿拉伯糖5.9%、L-巖藻糖10.9%、D-半乳糖34.1%、D-葡萄糖醛酸17.3%,D-甘露糖13.4%、L-鼠李糖11.4%、D-木糖7%,並有謂含D-半乳糖醛酸、D-果糖、D-氨基葡萄糖等。此外,蒓中還檢出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脯氨酸、蘇氨酸、天門冬素和組胺。
【藥理作用】其粘質部在動物篩選試驗中,認為有某些抗癌作用;對洋蔥根的未分化細胞的有絲分裂,蒓的提取物有較弱的抑制作用。
【性味】①《別錄》:"甘,寒,無毒。"
②《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歸經】①《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陰、陽明經。"
【功用主治】清熱,利水,消腫,解毒。治熱痢,黃疸,癰腫,疔瘡。
①《別錄》:"主消渴,熱痹。"
②陶弘景:"補,下氣,雜鱧魚作羹,亦逐水。"
③《唐本草》:"久食大宜人,合鮒魚為清羹,食之主胃氣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
④孟詵:"和鯽魚作羹,下氣止嘔。""少食補大小腸虛氣。"
⑤《日華子本草》:"治熱疸,厚腸胃,安下焦,解百藥毒。"
⑥《醫林纂要》:"除煩,解熱,消痰。"
⑦《本草再新》:"療百毒,清諸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作羹。外用:搗敷。
【宜忌】①陶弘景:"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噉。"
②《千金·食治》:"多食動痔病。"
③《本草拾遺》:"常食薄氣,令關節急,嗜睡。"
④孟詵:"雖冷而補,熱食之,亦壅氣不下,甚損人胃及齒。不可多食,令人顏色惡。又不宜和醋食之,令人骨痿。久食損毛發。"
⑤《醫林纂要》:"多食腹寒痛。"
【選方】①治一切癰疽:春夏用莖,冬月用子,就於根側尋取,搗爛敷之。用菜亦可。(《保生余錄》)
②治數種疔瘡:馬蹄草、大膏葉、臭紫草各等分,擂爛,以酒一碗浸之,去滓,溫服。(《經驗良方》)
【名家論述】①《本草匯言》:"蒓菜,涼胃療疽,散熱痹之藥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積,止暑熱成痢。但不宜多食久食,恐發冷氣,困脾胃,亦能損人。"
②《本經逢原》:"蒓性味滑,常食發氣,令關節急,患痔漏、腳氣、積聚,皆不可食,為其寒滑傷津也。《千金方》治熱瀉嘔逆漏氣,澤瀉湯、麥門冬湯並用之,取其清胃皖之熱逆也。"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椿葉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茨菇草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