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栗子功效和作用

栗子 栗子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栗子
(《千金·食治》)
【異名】板栗(《唐本草》),栗果(《滇南本草》),大栗(《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來源】為殼鬥科植物栗的種仁。
【植物形態】栗(《詩經》),又名:瑰栗(《西京雜記》),毛板栗、瓦栗子樹、風栗、家栗。
落葉喬木,高15~20米。樹皮暗灰色,不規則深裂,枝條灰褐色,有縱溝,皮上有許多黃灰色的圓形皮孔。冬芽短,闊卵形,被茸毛。單葉互生,薄革質,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2~15厘米,寬5.5~7厘米,基部楔形或兩側不相等,先端尖尾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羽狀側脈10~17對,中脈上有毛;下面淡綠色,有白色絨毛,邊緣有疏鋸齒,齒端為內彎的刺毛狀;葉柄短,有長毛和短絨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狀,生於新枝下部的葉腋,長約15~20厘米,淡黃褐色,雄蕊8~10;雌花無梗,生於雄花序下部,外有殼鬥狀總苞,子房下位,花柱5~9。總苞球形,直徑3~5厘米,外面生尖銳被毛的刺,內藏堅果2~3,成熟時裂為4瓣。堅果深褐色,直徑2~3厘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分布遼寧、山東、山西、河北、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本植物的樹根(栗樹根)、樹皮(栗樹皮)、葉(栗葉)、花(栗花)、外果皮(栗殼)、內果皮(栗荴)、總苞(栗毛球)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果實含蛋白質5.7%,脂肪2.0%,碳水化物62%,灰分1.3%,澱粉25%及維生素B、脂肪酶。
【性味】甘,溫。
①《別錄):"味鹹,溫,無毒。"
②陶弘景:"甜。"
③《滇南本草》:"味甘,平。"
【歸經】入脾、胃、腎經。
①《玉楸藥解》:"入足太陰脾、足少陰腎經。"
②《本草求真》:"入腎、腸、胃。"
③《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用主治】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治反胃,泄瀉,腰腳軟弱,吐、衄、便血,金瘡、折傷腫痛,瘰癧。
①《別錄》:"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忍饑。"
②《千金·食治》:"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
③《唐本草》:"嚼生者塗病上,療筋骨斷碎、疼痛、腫瘀。"
④《食性本草》:"理筋骨風痛。"
⑤《日華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個。生嚼罯惡刺,並敷瘰癧腫毒痛。"
⑥《本草圖經》:"活血。"
⑦《滇南本草》:"治山嵐嶂氣,瘧疾,或水瀉不止,或紅白痢疾。用火煆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癥俱可用。"
⑧《滇南本草圖說》:"治反胃。"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外用:搗敷。
【宜忌】①孟詵:"栗子蒸炒食之令氣擁,患風水氣不宜食。"
②《本草衍義》:"小兒不可多食,生者難化,熟即滯氣隔食,往往致小兒病。"
③《得配本草》:"多食滯脾戀膈,風濕病者禁用。"
④《隨息居飲食譜》:"外感來去,痞滿,疳積,瘧痢,產後,小兒,病人不饑、便秘者並忌之。"
【選方】①治腎虛腰膝無力:栗楔風幹,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豬腎粥。(《經驗方》)
②治小兒腳弱無力,三、四歲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與食。(姚可成《食物本草》)
③治氣管炎:板栗肉半斤。煮瘦肉服。(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筋骨腫痛:板栗果搗爛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⑤治小兒疳瘡:搗栗子塗之。(《備急方》)
⑥治金刃斧傷:獨殼大栗研敷,或倉卒搗敷亦可。(《瀕湖集簡方》)
【名家論述】①《本草圖經》:"栗房當心一子謂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腳宜生食之,仍略暴幹,去其水氣,惟患風水氣不宜食,以其味鹹故也。"
②《綱目》:"有人內寒,暴泄如註,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腎主大便,栗能通腎,於此可驗。《經驗方》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幹,每旦吃十余顆,次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蓋風幹之栗,勝於日曝,而火煨油炒,勝於煮蒸,仍須細嚼,連液吞咽,則有益,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
③《玉楸藥解》:"栗子,補中助氣,充虛益餒,培土實脾,諸物莫逮。但多食則氣滯難消,少啖則氣達易克耳。"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栗葉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痢止蒿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