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硫黃
(《本經》)
【異名】石流黃(《範子計然》),石留黃、硫黃(《吳普本草》),昆侖黃(陶弘景),黃牙(《丹房鑒源》),黃硇砂(《海藥本草》)。
【來源】為硫黃礦或含硫礦物冶煉而成。
【礦物形態】硫黃
斜方晶系。晶體的錐面發達,偶而呈厚板狀。常見者為致密塊狀、鐘乳狀、被膜狀、土狀等。顏色有黃、淺黃、淡綠黃、灰黃、褐色和黑色等。條痕白色至淺黃色。晶面具金剛光澤,斷口呈脂肪光澤。半透明。解理不完全。斷口呈貝殼狀或參差狀。硬度1~2。比重2.05~2.08。性脆。為良好的絕緣體。以手握緊置於耳旁,可聞輕微的爆裂聲。在108℃時即熔化,270℃時燃燒。常見於溫泉、噴泉、火山口區域;沈積巖中亦常有之。
【采集】將泥塊狀的硫黃及礦石,在坑內用素燒罐加熱熔化,取其上層之硫黃溶液,倒入模型內,冷卻後,取出。
【藥材】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呈黃色,或帶淺綠色或淺棕黃色。表面不平坦,常有麻紋及細砂孔;有光澤,半透明。體輕,質脆易碎。斷面常呈粗針狀結晶形。有特異之臭氣,味淡。以色黃,光亮、松脆、無雜質者為佳。燃之易熔融,發藍色火焰,並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氣。不溶於水及鹽酸、硫酸;遇硝酸或王水被氧化成硫酸;溶於二硫化碳、煤袖及松節油中。
產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湖南、江蘇、四川、廣東、臺灣等地。
此外,尚有天生碘和舶上硫黃二種商品:
①天生磺(《綱目拾遺》)
系含硫溫泉處升華凝結於巖石上者,收集後,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熱水燙7~10余次,然後放在香油內,撈取浮於表面者。本品為淺黃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狀,閃爍發光,有臭氣。
②舶上硫黃(《博濟方》)
又名:舶硫(《遵生八箋》),白硫黃(《百草鏡》)。系將硫黃提煉而成。商品為不規則的塊狀,全體鮮黃色,半透明,有玻璃樣光澤。體輕而脆,易碎,斷面不平坦。有臭氣,味淡。
【化學成分】純品主要含硫,並含碲與硒。商品中有雜質。
【藥理作用】硫黃本身不活潑,內服後變為硫化物或硫化氫,刺激胃腸粘膜,使之興奮蠕動,導致下瀉。此過程需要有堿性環境、大腸桿菌、特別是脂肪分解酶的存在。腸內容中,脂肪性物質較多時,易產生大量硫化氫而致瀉。空氣中硫化氫濃度過高,可直接麻痹中樞神經細胞而導致死亡。硫化物局部應用,有溶解角質及脫毛(硫化鋇)作用。
【炮制】生硫磺:去凈雜質,砸成小塊。制硫黃:取揀凈的硫黃塊,與豆腐同煮,至豆腐現黑綠色為度,取出,漂去豆腐,陰幹。(每硫黃10斤,用豆腐20斤)
《綱目》:"凡用硫黃,入丸散用須以蘿蔔剜空,入硫在內,合定,稻糠火煨熟,去其臭氣;以紫背浮萍同煮過,消其火毒;以皂莢湯淘之,去其黑漿。一法:打碎以絹袋盛,用無灰酒煮三伏時用。又消石能化硫為水,以竹筒盛硫埋馬糞中一月,亦成水,名硫黃液。"
【性味】酸,熱,有毒。
①《本經》:"味酸,溫。"
②《吳普本草》:"神農、黃帝、雷公:鹹,有毒。醫和、扁鵲:無毒。"
③《別錄》;"大熱,有毒。"
④《藥性論》:"味甘,有大毒。"
【歸經】入腎、脾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命門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厥陰經。"
⑧《玉楸藥解》:"入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壯陽,殺蟲。治陽痿,虛寒瀉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癬,濕疹,癩瘡。
①《本經》:"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
②《別錄》:"療心腹積聚,邪氣,冷癬在脅,咳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下部匿瘡,止血,殺疥蟲。"
③《藥性論》:"除冷風,頑痹。生用治疥癬及療寒熱咳逆,煉服主虛損泄精。"
④《海藥本草》:"主遺精痔漏,老人風秘等。"
⑤《日華子本草》:"殺腹臟蟲。"
⑥《綱目》:"主虛寒久痢滑泄,霍亂,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陰毒傷寒,小兒慢驚。"
⑦《綱目拾遺》:"天生磺,治膈癥。""舶上硫黃,滅斑,殺蟲,治瘡通血,止瀉痢。"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末,0.5~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調敷或磨汁塗。
【宜忌】陰虛火旺及孕婦忌服。
①《藥對》:"曾青為之使。畏細辛、飛廉、樸硝、鐵、醋。"
②《本經逢原》:"久服傷陰,大腸受傷,多致便血;濕熱瘙痹,良非所宜。"
【選方】①治男子腰腎久冷,心腹積聚,脅下冷癬,腹中諸蟲,失精遺溺,形羸力劣,腳膝疼弱,冷風頑痹,霍亂轉筋,虛滑下利;又治婦人血結寒熱,陰蝕疽痔:硫黃十兩。凈揀去沙石,研細飛過,用瓷盒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鹽泥固濟曬幹,地內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滿,安合子在上,用泥固濟訖,慢火養七日七夜,侯足,加頂火一斤煆,侯冷取出,研為細末,以藥末一兩,用蒸餅一兩,湯浸握去水,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多至百丸,溫米飲下,空心服之。(《局方》金液丹)
②治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硫黃末,新汲水調下二錢,良久,或寒一起,或熱一起,更看緊慢,再服,汗出差。(《本事方》還陽散)
③治脾虛下白,脾胃虛冷,停水滯氣,凝成白涕下出:舶上硫黃一兩(研末),炒面一分。同研,滴冷熱水丸梧子大。每米湯下五十丸。(《楊氏護命方》)
④治水瀉不止,傷冷虛極:硫黃一兩。研細,先熔黃蠟,入硫黃末打勻,丸如梧桐子大,每履五丸,新汲水下,(《聖濟總錄》黃蠟丸)
⑤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等:硫黃(明凈好者,研令極細,用柳木槌子殺過)、半夏(湯浸七次,焙幹,為細末)。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幹蒸講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或生姜湯下十五丸至廿丸,婦人醋湯下。(《局方》半硫丸)
⑥治胃氣,冷痛尤效:元胡索、胡椒、五靈脂、白豆蔻各五錢,硫黃一兩,木香(切片、曬幹)二錢五分。研細末,拌勻收貯,體壯者服一分,弱者八厘,老人幼童五厘,取溫燒酒半小盅調服,待次日,吃稀米湯,至五日後方可吃幹飯。孕婦忌服。(《經驗廣集》剪根丸)
⑦治卒得疥瘡:麻油摩硫黃塗之。(《肘後方》)
⑧治一切幹濕癬:石硫黃半錢,風化石灰半兩,鉛丹二錢,膩粉一錢。同研如粉,用生油調,先以布揩破癬塗之。未塗藥間,煎蔥白、甘草湯淋洗,如換時亦依此。(《聖濟總錄》如聖散)
⑨治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硫黃一兩,銀珠一錢,陳醋半斤。將硫黃放在鐵勺內熔化後,放入銀珠拌勻,在地上挖個二至三寸深的坑,將醋和溶化的硫黃液先後倒在坑內,等凝固後取出再熔化,如此處理三次,搗細粉,用植物油調勻,以布包藥搽患處,一日兩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⑩治癘風:硫黃末,酒調少許,飲汁,或加大楓子油更好。(《仁齋直指方》)
⑾治癧瘍風病,白色成片:以布拭醋,磨硫黃、附子塗之,或硫黃、白礬擦之。(《姚僧坦集驗方》)
⑿治陰生濕皰瘡:石硫黃,研如粉,敷瘡上,日三度。(《梅師集驗方》)
⒀治小兒聤耳:末石堿黃,以粉耳中,日一夜一。(《千金方》)
⑾治咳逆打呃:硫黃,燒煙熏之。(《醫方摘要》)
⑿治酒皶赤鼻:舶上硫黃、雞心檳榔等分,片腦少許。為末,絹包,日日擦之,加蓖麻油更妙。(《瑞竹堂經驗方》)
⒀治耳聾:硫黃、雄黃各等分。為末,綿裹納耳中。(《千金方》)
⒁治燙傷,燒傷,能止痛,抗感染,保護創面,促進愈合:硫黃,燒酒。將硫黃粉碎放入磁器內(不可用金屬容器),兌入燒酒,以沒過硫黃為度。把酒點著燒成炭灰色。因酒含有水分,如燒後還余水分,可用慢火將硫磺烤幹,然後研面,用時撒於患部。如有水泡,將水泡挑破再上藥粉。(遼寧省《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硫黃1斤,綠豆(磨碎,布包)1斤,加水煮2~3小時,至硫黃成松泡狀時,取出綠豆,使硫黃幹燥,研粉。每次1克,日服1~2次,20天為一療程。治療213例,臨床治愈40例(18.7%),顯效95例(44.6%)。部分病例做了肝、腎功能,及心電圖、血常規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的異常改變。
②治療蟯蟲
取硫黃粉內服,2~5歲每次0.3克,6~7歲0.5克,每天3次,進餐時服;同時每天洗滌肛門1次,並用硫黃粉撲於肛門及其周圍。治療57例,用藥2周後,51例連續3天做蟲卵和成蟲檢查,結果轉陰者26例,治愈率為60.98%。在治療期間無不良反應出現。
③治療紅皮病
采用硫黃發熱療法,治療原發性紅皮病,即威-勃氏紅皮病及續發性紅皮病(續發於尋常性幹癬、脂溢性濕疹、毛發紅糠疹等)共7例,病期自40~150天不等,均治愈或好轉。治法:以2露硫黃油懸液行肌肉註射,開始用0.2毫升註射於臀部,以後視機體反應情況每次增加0.2毫升,最大可增至2毫升。10~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2周,視病情需要可註射3~5個療程。治療時間最短者28天,最長者80天。為了防止疼痛,宜先在臀部肌註1~2%普魯卡因溶液後再註射本藥。禁忌癥:㈠全身衰弱或營養不良;㈡活動性肺結核及糖尿病;㈢心臟病及高血壓;㈣肝腎功能障礙;㈤血液病;㈥孕婦及50歲以上的病人。硫黃發熱療法治療紅皮病所需的發熱次數和劑量應視個體的不同情況而定,劑量應以維持最高熱度為宜,不宜迅速增至最高量。此法較其它發熱療法熱度高,熱型規則,持續時間長。發熱潛伏期平均為6~8小時,其後體溫即直線上升,最高熱度可達39.5~41℃,平均高熱持續時間8~12小時。高熱前後可出現寒戰、頭痛、頭暈、口渴、不思飲食、四肢困倦及關節疼痛等副作用,須加強護理,調整飲食,充分飲水,亦可靜註50%葡萄糖液20~40毫升。
④治療陰囊、陰唇濕癢
采用硫黃煙熏療法。取硫黃1錢左右,放入磁杯內,用棉花搓成撚子,蘸油少許插入硫黃中,點燃撚子。直接煙熏陰阜部分(用被單圍住下身,以免煙氣外泄),每次1小時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4次即見效。治療5例,皆愈。熏後陰囊或兩腿內側起紫紅色瘢痕,不必用藥,幾天後即可消失。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琉璃草果實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柳白皮的功效和作用>>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