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
(《本經》)
【異名】百枝(《吳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論》),赤節(《別錄》),白菝葜(《日華子本草》),粉萆薢(《本草從新》),金剛、硬飯團(《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山田薯、土薯蕷(《泉州本草》),蔴甲頭(《廣東中醫》5(11):500,1960)。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叉蕊薯蕷、山萆薢或纖細薯蕷等的塊莖。
【植物形態】①粉背薯蕷,又名:黃萆薢、黃山姜、土黃連、黃薯。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莖橫生,近於地面,竹節狀。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波狀,葉片幹後近乎黑色,下面常蓋有白色粉狀物。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單生成2~3枝簇生於葉腋,花序基部的花通常2~3朵集在一起,至花序的頂端通常單生;雄花雄蕊3,開放後藥隔變寬,退化雄蕊3,有時存在,常與發育3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狀,單生,很少雙生,雌花花被6,子房下位,退化雄蕊呈花絲狀,柱頭3裂。蒴果成熟後反曲下垂,翅寬超過長度或近於等長,表面栗褐色,成熟後頂端開裂。種子四周圍以薄膜狀的翅,通常兩兩叠生,著生於每室的中央。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②叉蕊薯蕷,又名:蛇頭草。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莖橫生,竹節狀。莖纖細,左旋。單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邊緣波狀,葉面幹後黑色,很少呈灰褐色,下面灰褐色;葉柄短於葉片。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單生或2~3枝簇生於葉腋;雄花花被碟形,先端6裂,裂片長卵圓形,黃色,雄蕊3,藥卵形,開放後藥隔變寬,常為花藥的1~2倍,呈短叉狀,退化雄蕊3;雌花序穗狀,單生,很少雙生;雌花花被6,卵圓形,退化雄蕊絲狀,子房下位,長圓柱形,柱頭3裂。蒴果,翅頂端稍寬大,表面栗褐色。種子扁卵圓形,栗殼色,具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生於山坡疏林下或林緣。分布福建、臺灣、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③山萆薢
多年生草質纏繞藤本。根莖橫生,類圓柱形,作不規則分歧。莖纖細,高很少超過2米,有縱溝。葉互生,心形至三角狀心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有時呈淺波狀,基出脈7~9條;葉柄長於葉片。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總狀或圓錐花序,1至數個腋生;雄花有柄,有苞片及小苞片各1,花被片6,長圓形,其中3片較寬,雄蕊6;雌花序穗狀或圓錐狀,單生,很少復生。蒴果,翅頂端稍寬,表面栗褐色;種子著生於每室中央的基部。種子扁平,卵形,上端翅寬於種子1倍以上。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多生於疏林或竹林下,沿山溝潮濕處。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④纖細薯蕷,又名:白萆薢、鐵菱剛、白姜、白薯、白連。
多年生纏繞藤本。根莖橫生,竹節狀。莖左旋,長圓柱形。葉互生,基部葉有時3~4片輪生;葉片卵狀心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呈微波狀,邊緣有明顯的嚙齒,葉脈通常7條,很少為9條;葉柄與葉片近於等長。雄花序穗狀,單生於葉腋;雄花單生,無柄,苞片卵形,小苞片披針形,花被碟形,裂片6,長圓形,雄蕊3,藥隔寬約為花藥的1/2,不發育雄蕊3,退化為棍棒狀;雌花序穗狀,單生;花被裂片6,披針形,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柱頭3分叉。蒴果具3翅,翅半月形,長約2.8厘米,寬約1.3厘米,頂端近於平截或微凹,表面栗褐色,成熟時頂端開裂;種子每室2枚,具膜狀的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多生於山坡疏林下、較陰濕山谷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
【采集】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後洗凈除去須根,切片曬幹。
【藥材】①粉萆薢
為植物粉背薯蕷或山萆薢等的幹燥根莖。切片厚約1~3毫米,邊緣不整齊或有棕黑色的外皮;切片表面黃白色,平坦細膩,有粉性及不規則的黃色筋脈花紋,對光照視,極為顯著。質堅實有彈性,易折斷。無臭,味甘淡。以身幹、色黃白、片大而薄、有彈性、整齊不碎者佳。
主產於浙江。廣東、廣西亦產。
②棉萆薢
為植物纖細薯蕷或叉蕊薯蕷等的幹燥根莖。商品多為縱向或斜切圓片,大小不等,厚約2~3毫米。外皮灰黃色較厚,周邊多卷曲。切片表面淺黃白色,粗糙有筋脈。質柔軟,易折斷。無臭,味微苦。以身幹、色白、片子厚薄均勻者佳。
主產於浙江、湖北等地。
同屬植物福州薯蕷的根莖,亦作棉萆薢入藥,產於福建。
另有紅萆薢為百合科菝葜屬植物無刺菝葜和土茯苓等的根莖,在雲南、四川等地亦作萆薢使用。另詳"紅萆薢"條。
【化學成分】山萆薢根莖主含薯蕷皂甙,尚含纖細薯蕷甙、薯蕷皂素毒甙A(以上皂甙的甙元都是薯蕷皂甙元),山萆薢皂甙、約諾皂甙、托克皂甙元-1-葡萄糖甙等皂甙。薯蕷皂素毒甙是山萆薢中的殺蟲成分。從根莖中分離得到的甙元有:薯蕷皂甙元,含量1.2%(江蘇產)、2.1%(浙江產)、1.35%(江蘇宜興產);托克皂甙元,含量0.06%(江蘇產)、0.09%(浙江產)、0.32%(江蘇宜興產);雅姆皂甙元,含量0.04%(扛蘇產)、0.10%(浙江產);約諾皂甙元;考蓋皂甙元和衣蓋皂甙元。另還分離出少量25-異-螺甾-3,5-二烯,可能是水解時薯蕷皂甙元的脫水產物。地上部分分離出約諾皂甙元、托克皂甙元、考蓋皂甙元。地上部分除種子外,各部都含相當量的遊離的約諾皂甙元和托克皂甙元。地下部分有痕跡的遊離的薯蕷皂甙元,其他都成皂甙。種子中含托克皂甙元,其甙元幾乎全成為皂甙存在。雌花中分離出薯蕷皂甙元、約諾皂甙元、托克皂甙元和衣蓋皂甙元。雄花中分離得到薯蕷皂甙元、約諾皂甙元、托克皂甙元和考蓋皂甙元。
纖細薯蕷根莖含纖細薯蕷甙和薯蕷皂甙。浙江產的根莖含薯蕷皂甙元1.03%。
叉蕊薯蕷根莖含薯蕷皂甙元和少量雅姆皂甙元。昆明西山產的根莖含薯蕷皂甙元2.2%、澱粉20.59%、粗蛋白質14.35%、鞣質1.3%,粗纖維素11.6%。
薯蕷皂甙元可作為合成皮質酮的原料。
【藥理作用】山萆薢根莖中所含之薯蕷皂甙或薯蕷皂素毒甙有殺昆蟲作用。薯蕷皂甙、克拉塞林甙還有抗真菌作用。
蘇聯產同屬植物高加索薯蕷對兔的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有治療作用。其皂甙有擬膽堿樣作用,能擴張末梢血管、降低血壓、增強胃腸平滑肌的運動,並能升高血糖,對抗小鼠的化學性驚厥,以及提高大鼠胃腸等各種組織的通透性。
【性味】苦,平。
①《本經》:"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滇南本草》:"性微溫,味微酸。"
【歸經】入肝、胃、膀胱經。
①《滇南本草》:"入肝、脾、膀胱經。"
②《綱目》:"入足陽明、厥陰經。"
③《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腎、膀胱三經。"
【功用主治】祛風,利濕。治風濕頑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濁,遺精,濕熱瘡毒。
①《本經》:"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
②《別錄》:"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者血,老人五緩。"
③《藥性論》:"治冷風頑痹,腰腳不遂,手足驚掣,主男子臂腰痛久冷,是腎間有膀胱宿水。"
④《日華子本草》:"治癱緩軟風,頭旋癇疾,補水藏,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
⑤王好古:"補肝虛。"
⑥《滇南本草》:"治風寒,溫經絡,腰膝疼,遍身頑麻,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濁。"
⑦《綱目》:"治白濁,莖中痛,痔瘙壞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宜忌】腎虛陰虧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薏苡仁為之使。畏葵根、大黃、柴胡牡蠣、前胡。"
②《本草經疏》:"下部無濕,陰虛火熾,以致溺有余瀝,莖中痛,及腎虛腰痛,並不宜服。"
③《本草備要》:"忌茗、醋。"
④《本經逢原》:"陰虛精滑及元氣下陷不能攝精,小便頻數,大便引急者,誤用病必轉劇。"
【選方】①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旋如膏糊;或小便頻數,雖不白濁,亦能治療: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鹽一撚,同煎至七分,溫服,食前。(《楊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
②治小便頻數:川萆薢(洗)為細末,酒和為丸如柄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鹽湯、鹽酒任下。(《濟生方》萆薢丸)
③治小腸虛冷,小便頻數:牛膝(酒浸,切,焙),續斷、芎藭各半兩,萆薢二兩。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四十丸;或作湯,入鹽煎服亦得。(《聖濟總錄》牛膝丸)
④治小便;昆濁:鮮萆薢根頭刮去皮須,每次二兩,水煎服。(《泉州本草》)
⑤治陰痿失溺:萆薢二錢,附子一錢五分。合煎湯內服。(《泉州本草》)
⑥治腰痛,腳氣:破故紙(生)、續斷,木瓜幹、牛膝(酒浸)、杜仲(去皮銼,姜制炒斷絲)各一兩,萆薢二兩。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鹽酒任下。(《三因方》立安丸)
⑦治小腸氣及腰痛:萆薢、杜仲(酥炒去絲)、葫蘆巴(生脂麻炒)、破故紙(炒)、小茴香(鹽水浸一宿)各一兩,胡桃仁(湯去皮)二兩。各為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酒送下,或鹽湯亦可。(《瑞竹堂經驗方》喝起丸)
⑧治腳氣腫痛,不能動履,不論寒熱虛實,久病暴發皆可:萆薢五錢,黃柏、蒼術、牛膝、本瓜、豬苓、澤瀉、檳梅各二錢。水二大碗,煎一碗。每日食前服一劑。(《本草切要》)
⑨治丈夫腰腳痹、緩急,行履不穩者: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搗篩。每旦,溫酒和服三錢匕,增至五錢匕。禁食牛肉。(《廣利方》)
⑩滄風寒濕痹,腰骨強痛:幹萆薢根,每次五錢,豬脊骨半斤合燉服。(《泉州本草》)
⑾治腸風,痔漏:萆薢、貫仲等分。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服。(孫用和)
【名家論述】①《綱目》:"萆薢,足陽明、厥陰經藥也。厥陰主筋屬風,陽明主肉屬濕,萆薢之功,長於去風濕,所以能治緩弱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雖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遠,豈亦一類數種乎?雷敦《炮炙論》序雲:囊皺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漩多白濁,皆是濕氣下流,萆薢能治陽明之濕而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楊儀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頻數,白濁如膏,有萆薢分清飲,正此意也。又楊於建《萬全護命方》雲:凡人小便頻數不計度數。便莖內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腑愈加乾竭,甚則渾身熱,心躁思涼水,如此即重癥也。此疾本因貪酒色,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之類,隨虛水入於小腸,故便時作痛也。不飲酒者,必平生過食辛熱葷膩之物,又因色傷而然,此乃小便頻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者不同也。宜用萆薢一兩,水浸少時,以鹽半兩同炒,去鹽為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谷道,令氣得通,則小便數及痛自減也。"
②《本草通玄》:"萆薢,胃與肝藥也。搜風去濕,補腎強筋,主白濁莖中痛,陰痿失溺,惡瘡。入肝搜風,故能理風與筋之病。入胃祛濕,故能理濁與瘡之病。古人或稱其攝溺之功,或稱其逐水之效,何兩說相懸耶?不知閉蟄封藏之本在腎,氣強旺則收攝,而妄水亦無容藏之地,且善清胃家濕熱,故能去濁分清也。楊氏萆薢分清飲,正合此意。"
③《藥品化義》:"萆薢,性味淡薄,長於滲濕,帶苦亦能降下,主治風寒濕痹,男子白濁,莖中作痛,女人白帶,病由胃中濁氣下流所致,以此入胃驅濕,其癥自愈。又治瘡癢惡厲,濕郁肌腠,營衛不得宣行,致筋脈拘攣,手足不便,以此滲脾濕,能令血脈調和也。"
④《本草思辨錄》:"風寒濕之在腰背骨節而痛強者,陰不化也,以萆薢達之而陰化。風寒濕之為陰痿、為失溺、為老人五緩者,陽不伸也,以萆薢導之而陽伸。後世以萆蘚為分清濁之劑,亦由陰化陽伸而後清升濁降。即止小便數、除莖中痛,均不出是義耳。化陰非能益陰,伸陽非能助陽。蓋萆薢者,所以驅風寒濕也。"
⑤《本草正義》:"萆薢,性能流通脈絡而科筋骨,入藥用根,則沈墜下降,故主治下焦。雖微苦能泄,而質輕氣清,色味皆淡,則清熱理濕,多入氣分,少入血分。《本經》主腰背痛,乃腎有濕熱,濁氣不去,而腰膂為之疼痛,非腎虛無濕之腰痛,所可渾同施治。強骨節者,宣通百脈,濕濁去而正氣自強,非能補益以助其強固,此藥理之至易辨者。楊氏有萆薢分清飲,專治濕熱淋濁,正是此意,惟方中有益智仁,溫而且澀,性正相反,不能並列,殊有誤會。瀕湖《綱目》謂萆薢能治陽明之濕,而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立說甚允。然又謂楊氏此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頻數雲雲,則與萆薢性情,兩相背謬。《本經》又主風寒濕周痹,頤謂惟濕熱痹著,最為合宜,若曰風寒,必非此苦泄淡滲者,所能幸效。又治惡瘡不瘳熱氣者,豈非為濕與熱蒸之主藥乎?《別錄》謂主傷中,亦惟脾為濕困者宜之,決非補中之藥。又治恚怒,頗不可解。又謂陰萎失溺,則濕熱閉結者,亦有萎躄不仁、溲溺不利之癥,必非可以起虛痿。又謂治老人五緩,關節老血,則語太浮泛,且與萆薢真性,不相符合,何可輕信。不謂繆仲淳因此二語,竟謂此物為補益下元之要藥,又謂甘入脾而益血,以滲泄利濕之效用,而說到補陰上去,不如石頑《逢原》,謂古人或稱攝精,或稱利水,何其兩說相懸,不知濕濁去而腎無邪熱之擾,腎氣自能收攝,頗能窺見玄奧也。甄權謂主冷氣頑痹、腰腳癱緩不遂、男子腎腰痛、久冷。按此即周痹陰萎之癥,然惟濕熱為患。乃宜此藥,甄氏冷氣久冷之說大誤。甄又謂治腎間有濕,膀胱宿水,是也。而今本瀕湖《綱目》引此二句,脫一濕宇,乃作腎間有膀胱宿水,遂令人無從索解,王好古謂補肝虛,亦不可訓。尤奇者莫如《日華本草》,竟謂補水臟,堅筋骨,益精明目,頭旋癇疾,中風失音雲雲。"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