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泥鰍功效和作用

泥鰍 泥鰍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泥鰍
(《滇南本草》)
【異名】鳛、鰍(《爾雅》),鰍魚(《本草拾遺》),和鰍(《泉州本草》)。
【來源】為鰍科動物泥鰍的肉或全體。
【動物形態】泥鰍
體細長,長約15厘米,前段略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頭尖,吻部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馬蹄形。唇軟,具有細皺紋和小突起,眼小。須5對;吻須1對,上下頜須各2對,吻須和上頜須之長均與吻長相等,下頜須外側的1對其長為上頜須長的1/2,而為內側1對的2倍。鱗極細小,圓形,埋於皮下,側線鱗150左右,頭部無鱗。背鰭Ⅱ7,無硬刺,起點在腹靖之前或相對。臀鰭Ⅱ5~6,起點在背鰭末端之後。腹鰭短小。尾鰭圓形,尾柄上下邊緣向外擴展。體背及兩側灰黑色,體部、頭部和各鰭上均有許多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黑點,其它各鰭灰白色。
棲於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中,喜居於靜水底層。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全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本動物皮膚中分泌的粘液(泥鰍滑液)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成分】可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3克,蛋白質9.6克,脂肪3.7克,碳水化物2.5克,灰分1.2克;又含鈣28毫克,磷72毫克,鐵0.9毫克。
肉的脂肪中,含脂肪酸1.3~2.5%。
全體100克中含維生素A-70國際單位,維生素A原90國際單位,維生素B1-30微克,B2-440微克,尼克酸4.0毫克。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味酸甘。"
②《醫學入門》:"甘,溫,無毒。"
③《綱目》:"甘,平,無毒。"
【歸經】①《本草求真》:"入脾。"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陰經。"
【功用主治】補中氣,祛濕邪。治消渴,陽痿,傳染性肝炎,痔疾,疥癬。
①《滇南本草》:"煮食治瘡癬,通血脈而大補陰分。"
②《醫學入門》:"補中,止泄。"
③《綱目》:"暖中益氣,醒酒,解消渴。"
④《隨息居飲食譜》:"殺蟲。"
⑤《四川中藥誌》:"利小便。治皮膚瘙庠,疥瘡發癢。"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或燒存性入散劑。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消渴飲水無度:泥鰍魚十頭(陰幹,去頭尾,燒灰,碾細為末),幹荷葉(碾細為末)。上二味等分。每服各二錢匕,新汲水調下,遇渴時服,日三,候不思水即止。(《聖濟總錄》沃焦散)
②治陽事不起:泥鰍煮食之。(《瀕湖集簡方》)
③治黃疸濕熱小便不利:泥鰍燉豆腐食。
④治久瘡不愈合:泥鰍醋炙為末,摻患處。
⑤治上下肢肌肉隆起處腫痛:泥鰍合食鹽、冷飯拉搗敷患處。(③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⑥調中收痔:鰍魚同米粉煮奠食。(吳球)
⑦治濕熱皮膚起疹發癢:泥鰍、魚鰍串、側耳根、蒲公英。共燉湯服。(《四川中藥誌》)
⑧治疥癬發癢:泥鰍、側耳根、魚鰍串、老君須、一枝箭。共燉湯服。(《四川中藥誌》)
【臨床應用】治療傳染性肝炎
取活泥鰍放清水中養1天,使其腸內容物排凈,然後用幹燥箱烘幹(溫度100℃為宜)研粉,每次10克,日服3次。治療40例,24例自覺癥狀消失,肝脾腫大消退,肝功能恢復正常;3例自覺癥狀基本消失,肝緣在肋下0.5~1厘米以內,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麝濁1單位以下、麝絮"+"、腦絮"++");3例自覺癥狀基本消失,肝緣在肋下1~2厘米以內,肝功能改善;5例無效。曾將20例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分兩組對照觀察,結果泥鰍粉治療組7例臨床治愈,平均治愈天數為25.8天;保肝療法對照組4例臨床治愈,平均治愈天數38天。泥鰍粉對促使黃疸消退及轉氨酶下降,比較明顯,尤以急性肝炎更為顯著;對肝功能其他項目的恢復,也較一般保肝藥物治療為快;對遷延型和慢性肝炎的肝功能也有較明顯的改善作用。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泥胡菜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泥鰍滑液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