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
(《本經》)
【異名】鐵扇子(《百草鏡》)。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的葉。
【植物形態】桑(《詩經》),又名:家桑(《日華子本草》),荊桑(王禎《農書》),桑椹樹(《救荒本草》),黃桑。
落葉喬木,高3~7米或更高,通常灌木狀,植物體含乳液。樹皮黃褐色,枝灰白色或灰黃色,細長疏生,嫩時稍有柔毛。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長5~10厘米,最長可達20厘米,寬5~11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心臟形或不對稱,邊緣有不整齊的粗鋸齒或圓齒;葉柄長1.5~4厘米;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花黃綠色,與葉同時開放;雄花成柔荑花序;雌花成穗狀花序;萼片4裂;雄花有雄蕊4;雌花無花柱,柱頭2裂,向外卷。聚合果腋生,肉質,有柄,橢圓形,長1~2.5厘米,深紫色或黑色,少有白色的。花期4~5月。果期6~7月。
全國各地有栽培。以江蘇、浙江一帶為多。
本植物的根(桑根)、根皮(桑白皮)、嫩枝(桑枝)、樹皮中的白色液汁(桑皮汁)、葉中的白色液汁(桑葉汁)、果穗(桑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下列同屬植物.在少數地區亦同等入藥。雞桑,具細長2裂的花柱(參見"小葉桑"條);蒙桑,葉緣鋸齒常具刺毛;華桑,葉緣具鈍圓鋸齒,幼葉兩面密生細毛。
【采集】10~11月間霜後采收,除去雜質,曬幹。
【藥材】幹燥葉片多卷縮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寬卵形,長8~13厘米,寬7~11厘米。先端尖,邊緣有鋸齒,有時作不規則分裂,基部截形、圓形或心臟形。上面黃綠色,略有光澤,沿葉脈處有細小毛茸;下面色稍淺,葉脈突起,小脈交織成網狀,密生細毛。質脆易碎。氣微,味淡,微苦澀。以葉片完整、大而厚、色黃綠、質脆、無雜質者為佳。習慣應用桑葉以經霜者為好,稱"霜桑葉"或"冬桑葉"。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南部育蠶區產量較大。
【化學成分】葉含蕓香甙、槲皮素、異槲皮甙、槲皮素-3-三葡糖甙、微量的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β-谷甾醇、β-D-葡糖甙、蛇麻脂醇、內消旋肌醇、昆蟲變態激素牛膝甾酮和蛻皮甾酮、溶血素、綠原酸。揮發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異丁酸、戊酸、異戊酸、己酸、異己酸、水楊酸甲酯、愈創木酚、酚、鄰苯甲酚、間苯甲酚、丁香油酚等,又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檸檬酸、琥珀酸、棕櫚酸、棕櫚酸乙酯、三十一烷、羥基香豆精、蔗糖、果糖、葡萄糖、天門冬氨基酸和谷氨酸等氨基酸。並含維生素C-200~300毫克%,谷胱甘肽140~400毫克%,葉酸105微克%,5-甲酰四氫葉酸22微克%,維生素B1-460微克%,維生素B2-300~800微克%,腺嘌呤、膽堿、胡蘆巴堿,以及銅10p.p.m.、鋅16p.p.m.、硼35p.p.m.、錳270p.p.m.。
【藥理作用】以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腎上腺素高血糖的測定作指標,桑葉有抗糖尿病作用。國內在用桑葉註射液治療下肢象皮腫時測定了它對小鼠的急性毒性很小;在亞急性試驗中,用10%桑葉註射液人用量的60倍,連續給小鼠腹腔註射21天,對內臟器官無損害,如超過人用量的250倍以上,則對肝、腎、肺等有一定損害(變性、出血);桑葉註射液無刺激性,不引起溶血及過敏反應。桑葉水煎劑高濃度(31毫克/毫升)在體外有抗鉤端螺旋體作用。
蕓香甙和槲皮素的藥理參見"槐花"條,丁香油酚的藥理參見"丁香"條。
【炮制】桑葉:揀去雜質,搓碎,簸去梗,篩去泥屑。蜜桑葉:取凈桑葉,加煉熟的蜂蜜和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斤,用煉熟蜂蜜20~25斤)
【性味】苦甘,寒。
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②《綱目》:"味苦甘,寒,有小毒。"
③《醫林纂要》:"甘酸辛,寒。"
【歸經】入肺、肝經。
①《綱目》:"手足陽明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祛風清熱,涼血明目。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
①《本經》:"除寒熱,出汗。"
②《唐本草》:"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
③孟詵:"炙煎飲之,止渴,一如茶法。"
④《本草拾遺》:"主霍亂腹痛吐下,冬月用幹者濃煮服之。細銼,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
⑤《日華子本草》:"利五臟,通關節,下氣,煎服;除風痛出汗,並撲損瘀血,並蒸後罯;蛇蟲蜈蚣咬,鹽挼敷上。"
⑥《本草圖經》:"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
⑦《丹溪心法》:"焙幹為末,空心米飲雕服,止盜汗。"
⑧《本草蒙筌》:"煮湯,洗眼去風淚,消水腫腳浮,下氣,利關節。"
⑨《綱目》:"治勞熱咳嗽,明目,長發。"
⑩《本草從新》:"滋燥,涼血,止血。"
⑾《百草鏡》:"治腸風。"
⑿《本草求真》:"清肺瀉胃,涼血燥濕。"
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瘡出血。"
⒁《山東中藥》:"治喉痛,牙齦腫痛,頭面浮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選方】①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二錢,甘草八分(生),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②治風眼下淚: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或入芒硝。(《瀕湖集簡方》)
③洗天行時眼,風熱腫痛,目澀眩赤:鐵扇子二張,以滾水沖半盞,蓋好,候湯溫,其色黃綠如濃茶樣為出味,然後洗眼,拭幹;隔一、二時,再以藥汁碗隔水燉熱,再洗,每日洗三、五次。(《養素園傳信方》)
④治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膚甲錯,麻痹不仁:嫩桑葉(去蒂,洗凈,曬幹,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凈)四兩,將胡麻擂碎,熬濃汁,和白蜜一斤,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腹時鹽湯、臨臥時溫酒送下。(《醫級》桑麻丸)
⑤治吐血:晚桑葉,微焙,不計多少,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冷臘茶調如膏,入麝香少許,夜臥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後用補肺藥。(《聖濟總錄》獨聖散)
⑥治霍亂已吐利後,煩渴不止:桑葉一握,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
⑦治小兒渴:桑葉不拘多少,用生蜜逐葉上敷過,將線系葉蒂上繃,陰幹,細切,用水煎汁服之。(《勝金方》)
⑧治大腸脫肛:黃皮桑樹葉三升,水煎過,帶溫罨納之。(《仁齋直指方》)
⑨治穿掌毒腫:新桑葉研爛盫之。(《通玄論》)
⑩治癰口不斂:經霜黃桑葉,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⑾治火燒及湯泡瘡:經霜桑葉,焙幹,燒存性,為細末,香油調敷或幹敷。(《醫學正傳》)
⑿治咽喉紅腫,牙痛:桑葉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⒀治頭目眩暈:桑葉三錢,菊花三錢,枸杞子三錢,決明子二錢。水煎代茶飲。(《山東中草藥手冊》)
⒁治搖頭風(舌伸出,流清水,連續搖頭):桑葉一至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治療下肢象皮腫
采用10%桑葉註射液肌肉註射,每次5毫升,每日1~2次;或25~50%溶液4毫升,每日1次。15~21天為一療程,必要時間隔10天後再給以第二或第三療程。在註射三天後同時開始綁紮患肢。臨床觀察各期象皮腫病人共512例計352條腿,經一療程後基本治愈(腿圍縮小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皮膚變薄,皮下組織極度松軟,自覺癥狀消失,勞動力完全恢復)者計38條腿,占10.2%;顯著進步(腿圍顯著縮小,皮膚、皮下組織大部松軟,自覺癥狀顯著改善,勞動力有所提高)者計166條腿,占47.2%;進步(腿圍稍有縮小,皮膚、皮下組織略感松軟,自覺癥狀稍減,勞動力稍微增進)者計149條腿,占42.3%;無效者僅1條腿,占0.3%。凡一、二期象皮腫患者,治療後多數腿圍能接近正常或明顯縮小,三期以上病人則多難恢復到健肢水平。亦有單用桑葉註射液觀察20例,結果證明對絲蟲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療效,對象皮腫有一定的軟化及消腫作用。經驗認為,"綁紮"是治療中的重要一環,可晝綁夜松,綁紮得好的腿圍縮小較快,如綁紮不緊、走路過多或不能長期堅持者,則療效不佳。如能同時綁紮踝部及足背,易於取得確實效果。療程結束後仍需長期堅持綁紮。副作用:註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發冷、發熱、頭暈等反應(可能與制劑不純有關),一般較輕微,不影響治療;個別病人註藥後發生全身不適,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動,需臥床1~2日,可逐漸減輕。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疏》:"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合,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霜則兼清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發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長發,涼血故又止吐血。合癰口,罨穿掌,療湯火,皆清涼補血之功也。"
②《重慶堂隨筆》:"桑葉,雖治盜汗,而風溫暑熱服之,肺氣清肅,即能汗解。息內風而除頭痛,止風行腸胃之泄瀉,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由於肝熱者尤為要藥。"
③《本草撮要》:"桑葉,得麥冬治勞熱;得生地、阿膠、石膏、枇杷葉,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煉蜜為丸,除濕祛風明目。以之代茶,取經霜者,常服治盜汗,洗眼去風淚。"
④張壽頤:"桑葉,以老而經霜者為佳,欲其氣之全、力之厚也,故入藥用冬桑葉,亦曰霜桑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