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食療本草》)
【異名】朹子(《北戶錄》),聖生梅、白蒂梅(《品匯精要》),朱紅、樹梅(《中國樹木分類學》)。
【來源】為楊梅科植物楊梅的果實。
【植物形態】楊梅
常綠喬木,高可達12米,樹冠球形。單葉互生;長橢圓或倒披針形,革質,長8-13匣米,上部狹窄,先端稍鈍,基部狹楔形,全緣,或先端有少數飩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色稍談,平滑無毛,有金黃色腺體。花雌雄異株;雄花序常數條叢生於葉腋,圓柱形,長約3厘米,黃紅色;雄花具1苞,卵形,先端尖銳,小苞2~4片,卵形,雄蕊5~6枚;雌花序為卵狀長橢圓形,長約1.5厘米,常單生於葉腋;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子房卵形,花柱極短。核果球形,徑約1.8厘米,外果皮暗紅色,由多數囊狀體密生而成,內果皮堅硬,徑約9毫米,內含無胚乳的種子1枚。花期4月。果期初夏。
分布我國東南各省。
本植物的根(楊梅根)、樹皮(楊梅樹皮)、種仁(楊梅核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初夏果實成熟時采收。
【化學成分】果實含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草酸、乳酸和蠟質等;又含花色素的單葡萄糖甙和少量雙葡萄糖甙。葉含揮發油和鞣質;又含蒲公英賽醇、α-香樹脂醇、β-香樹脂醇、蛇麻脂醇、內消旋肌醇和楊梅樹皮甙。心材含樹膠。
【性味】甘酸,溫。
①《食療本草》:"溫。"
②《日華子本草》:"熱,微毒。"
③《開寶本草》:"酸,溫,無毒。"
④《日用本草》:"昧酸甘,溫,無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本經逢原》:"入肝、脾、心胞。"
②《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經。"
③《本草再新》:"入脾、胃二經。"
【功用主治】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治煩渴,吐瀉,痢疾,腹痛,滌腸胃,解酒。
果實治心胃氣痛,痢疾,吐瀉;樹皮能止血治痢,外用治刀傷出血,跌打傷,筋骨痛。
①孟詵:"和五藏,能滌腸胃,除煩憒惡氣,亦能治痢。"
②《本草拾遺》:"止渴。"
③《日華子本草》:"療嘔逆吐酒。"
④《開寶本草》:"主去痰,止嘔噦,消食下酒。"
⑤《玉楸藥解》:"酸澀降斂,治心肺煩郁,療痢疾損傷,止血衄。"
⑥《現代實用中藥》:"治口腔咽喉炎癥。"
⑦《中國藥植圖鑒》:"對心胃氣痛及霍亂有效。"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啖、浸酒、腌食或燒存性研末。外用:搗敷、燒存性研末搐鼻或調敷。
【宜忌】①孟詵:"切不可多食,甚能損齒及筋。"
②《日華子本草》:"忌生蔥。"
③《開寶本草》:"多食令人發熱。"
④《本經逢原》:"血熱火旺人,不宜多食。"
⑤《本草從新》:"多食發瘡致痰。"
【選方】①治痢:楊梅燒服之。(《普濟方》楊梅方)
②治痢疾及預防中暑:楊梅浸燒酒服。或用五錢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③治胃腸脹滿:楊梅腌食鹽備用,越久越佳,用時取數顆泡開水服。(《泉州本草》)
④治頭痛不止:楊梅為末,以少許搐鼻取嚏。(《綱目》)
⑤治一切損傷,止血生肌,無瘢痕:楊梅和鹽核杵之如泥,成挺子,竹筒中收,遇破即填,小可即敷之。(《經驗後方》)
⑥治湯火傷:楊梅蟯灰為末,調茶油敷。(《泉州本草》)
⑦治鼻息肉或一般肉芽:楊梅(連核)合冷飯粒搗極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⑧楊梅用陳酒浸(酒越陳越好),每日食一兩枚,一日兩次,治痢疾。
⑨楊梅用高粱酒浸,每次食一兩枚,一日兩次,治腹瀉,痧氣腹痛。
⑩楊梅樹皮6克,水煎服,治腹瀉及牙床潰瘍。
⑾楊梅樹皮研末,每次3克,開水沖服,治急性胃腸炎;若每服10克,早晚各一次,用開水或燒酒送服,治腰骨挫傷疼痛。
⑿楊梅樹皮15克至30克,水煎服,治瘰癧。
⒀下痢不止。用楊梅燒過,研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⒁惡瘡疥癬。用楊梅樹皮及根煎湯洗。
⒂牙痛。用楊梅樹皮及根煎水含漱。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