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丹參功效和作用

丹參 丹參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中文名】丹參(《本經》)
【類別】根類
【異名】亦參、木羊乳(《吳普本草》),逐馬(陶弘景),山參(《日華子本草》),紫丹參(《現代實用中藥》),紅根(《中國藥植誌》),紫黨參(《南京民間藥草》),山紅蘿蔔(《浙江中藥手冊》),活血根、靠山紅、紅參(《江蘇植藥誌》),燒酒壺根、野蘇子根、山蘇子根(《東北藥植誌》),大紅袍(《河北藥材》),蜜罐頭、血參根、朵朵花根(《山東中藥》),蜂糖罐(《陜西中藥誌》)。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
【植物形態】丹參,又名:郤蟬草(《本經》),奔馬草(《四聲本草》),長鼠尾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密被黃白色柔毛及腺毛。根細長圓柱形,外皮朱紅色。莖直立,方形,表面有淺槽。單數羽狀復葉,對生,有柄;小葉3~5,罕7片,頂端小葉最大,小葉柄亦最長,側生小葉具短柄或無柄;小葉片卵形、廣披針形,長2~7.5厘米,寬0.8~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斜圓形、闊楔形或近心形,邊緣具圓鋸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白柔毛,下面灰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脈上尤密。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0~20厘米;小花輪生,每輪有花3~10朵,小苞片披針形,長約4毫米;花萼帶紫色,長鐘狀,長1~1.3厘米,先端二唇形,上唇闊三角形,先端急尖,下唇三角形,先端二尖齒裂,萼簡喉部密被白色長毛;花冠藍紫色,二唇形,長約2.5厘米,上唇直升略呈鐮刀形,下唇較短,圓形,先端3裂,中央裂片較長且大,先端又作2淺裂;發育雄蕊2,花絲柱狀,藥隔細長橫展,丁字著生,花藥單室,線形,伸出花冠以外,退化雄蕊2,花藥退化成花瓣狀;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外,柱頭2裂,帶紫色。小堅果4,橢圓形,黑色,長3毫米。花期5~8月。果期8~9月。
生於山野陽處。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山西、陜西、甘肅、廣西等地。
【采集】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將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須,曬幹。
【藥材】幹燥根莖頂部常有莖基殘余,根莖上生1至多數細長的榀。根略呈長圓柱形,微彎曲,有時分支,其上生多數細須根,根長約10~25厘米,直徑約0.8~1.5厘米,支根長約5~8厘米,直徑約2~5毫米,表面棕紅色至磚紅色,粗糙,具不規則的縱皺或栓皮,多呈鱗片狀剝落.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帶角質或纖維性,皮部色較深,呈紫黑色或磚紅色,木部維管束灰黃色或黃白色,放射狀排列。氣弱,味甘微苦。以條粗、內紫黑色,有菊花狀白點者為佳。
主產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蘇等地。此外,湖北、甘肅、遼寧、陜西、山東、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產。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植物的根,有些地區亦作丹參使用:
①甘肅丹參,根呈圓錐形。葉多基生或生於莖的下部,十片三角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心形或戟形。使用於甘肅,寧夏、青海、雲南、西藏。
②褐毛丹參,葉背面密生褐色柔毛。使用於甘肅、寧夏、青海、雲南。
③滇丹參,根肉質,肥厚,紡錘形,數個簇生。葉根生,單葉或羽狀復葉,單葉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基部微心形,兩面多皺紋及微柔毛,邊緣有圓齒;羽狀復葉有小葉3~5。輪傘花序有花4~6,於莖頂排成疏生的總狀花序;花冠青紫色。使用於雲南地區。
【化學成份】:含丹參酮Ⅰ、ⅡA、ⅡB、異丹參酮Ⅰ、ⅡA、隱丹參酮、異隱丹參酮、甲基丹參酮、羥基丹參酮等。
【炮制】揀凈雜質,除去根莖,洗凈,撈出,潤透後切片,晾幹。炒丹參:取丹參片放入鍋內,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品匯精要》:"去蘆,剉碎用。"
【性味】苦,微溫。
①《本經》;"味苦,微寒,無毒。"
②《吳普本草》:"岐伯:鹹。"
③李當之《藥錄》:"大寒。"
④《本草經疏》:"味苦,平,微溫。"
【歸經】入心、肝經。
①《綱目》:"手少陰、厥陰血分藥。"
②《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
③《本草正》:"心、脾、肝、腎血分之藥。"
【功用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寧心,排膿,止痛。治心絞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血崩帶下,癥瘕,積聚,瘀血腹痛,骨節疼痛,驚悸不眠,惡瘡腫毒。
①《本經》:"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
②《吳普本草》:"治心腹痛。"
③《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
④陶弘景:"漬酒飲之,療風痹。"
⑤《藥性論》:"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腹痛,氣作聲音嗚吼。"
⑥《日華子本草》:"養神定誌,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
⑦《滇南本草》:"補心定誌,安神寧心。治健忘怔沖,驚悸不寐。"
⑧《綱目》:"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⑨《雲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鎮靜止痛。治月經不調,痛經,風濕痹痛,子宮出血,吐血,乳腺炎,癰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熬膏塗,或煎水熏洗。
【宜忌】無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莊》:"畏鹹水。反藜蘆。"
②《本草經疏》:"妊娠無故勿服。"
③《本草備要》:"忌醋。"
④《本經逢原》:"大便不買者忌之。"
【選方】①治婦人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產前胎不安,產後惡血不下並治之。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頰疼:丹參(去蘆)不以多少,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經脈不調食前,冷熱勞無時。(《婦人良方》丹參散)
②治經水不調:紫丹參一斤,切薄片,於烈日中曬脆,為細末,用好酒泛為丸。每服三錢,清晨開水送下。(《集驗拔萃良方》調經丸)
③治經血澀少,產後瘀血腹痛,閉經腹痛:丹參、益母草、香附各三錢。水煎服。
④治腹中包塊:丹參、三棱、莪術各三錢,皂角刺一錢。水煎服。
⑤治急、慢性肝炎,兩脅作痛:茵陳五錢,郁金、丹參、板藍根各三錢。水煎服。(③方以下出《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⑥治妊娠胎墮,下血不止:丹參十二兩,細切,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千金方》)
⑦治心腹諸痛,屬半虛半實者:丹參一兩,白檀香、砂仁各一錢半。水煎服。(《醫學金針》丹參飲)
⑧治腰髀連腳疼:杜仲八兩,丹參五兩,獨活、當歸、芎勞、幹地黃各四兩。上六味切,以絹袋盛,上清酒二鬥債之五宿,服二合,日再。忌蕪荑。(張文仲)
⑨治神經衰弱:丹參五錢,五味子一兩。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⑩治小兒汗出中風,身體拘急,壯熱苦啼:丹參半兩,鼠糞三七枚(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漿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丹參散)
⑾治婦人乳腫痛:丹參、芍藥各二兩,白芷一兩。上三味,以苦酒漬一夜,豬脂六合,微火煎三上下,膏成敷之。(《劉涓子鬼遺方》丹參膏)
⑿治陰疼痛或腫脹:丹參一兩,檳榔一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蘹香子半兩。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丹參散)
⒀治寒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參半兩,銼,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熱酒調下二錢。(《聖惠方》)
⒁治風熱,皮膚生瘖癍,苦癢成疥:丹參四兩(銼),苦參四兩(判),蛇床子三合(生用)。上藥以水一鬥五升,煎至七升,去滓,乘熱洗之。(《聖惠方》丹參湯)
⒂治熱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參八兩,剉,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塗瘡上。(《肘後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遷延性、慢性肝炎
取丹參註射液10毫升(相當於生藥20克),靜脈註射,每天1次;另用肝功能恢復液(用狗肝制成)2毫升,肌肉註射,每天2次。若有出血傾向者加用牛西西(土大黃)或紫珠草註射液2毫升,肌肉註射,每天2次;如屬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可加用胎盤組織液2毫升,肌肉註射,每天2次。均以30天為一療程。經治遷延性肝炎9例、慢性肝炎11例,結果近期治愈(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15例,顯效(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明顯好轉或肝功能恢復正常,而脾臟明顯縮小,但未完全恢復正常)3例,無效2例。癥狀的改善以惡心為最好,其次為乏力、食欲不振、腹脹,再次為肝區痛。其中17例肝腫大者,治後全部回縮至正常;4例脾腫大者,治後3例回縮至正常。肝功能恢復,以轉氨酶、麝濁兩項異常或再加麝絮異常者恢復情況較好;轉氨酶、麝濁、腦絮有異常者次之;四項均異常者較差。治程中,凝血時間、凝血酶元時間都未見延長,也未發生出血傾向。其它亦未見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據分析,丹參對遷延性和慢性肝炎能改善肝臟生理機能、促使肝脾回縮和變軟的原理,可能是由於丹參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門靜脈壓力,使肝內血液循環改善,增加肝細胞的營養和氧的供給。又認為丹參能活血祛瘀,對消除肝臟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丹參應用於急性傳染性肝炎,未見明顯療效;或認為在縮肝方面雖有一定效果,但對肝功能的改善不明顯,且部分病例的食欲不振、惡心、頭暈、肝脾疼痛等癥似有加重趨勢。另有報道,丹參配合茵陳,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經200例觀察,有效率達98.5%。用法:丹參2兩,茵陳1兩,加水煎兩次,兩次藥液混和加糖半兩再濃煎至200毫升,成人60毫升,兒童25毫升,均日服2次。兒童平均服藥20天,成人服藥33天左右。
②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將白花丹參曬幹切碎壓為細末,用白酒(55度)浸泡15天,配制成5~10%白花丹參酒。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3次;如病情較重,疼痛劇烈,而且會飲酒者,每次可服50毫升,每日2~3次,或頓服藥酒以醉為度。試治34例,單純服用藥酒者8例,其余26例以藥酒為主,在不同時期配合其它中藥。結果,臨床治愈15例,顯著好轉9例,進步3例,無效7例。多數病人服後有止痛作用,能改善患肢癥狀,四肢有發熱感覺,或有明顯發熱感向肢體遠端沖動,對遊走性淺靜脈炎也有效果。大多數病人服後無不良反應,個別有皮膚瘙癢;長期服用可發生胃痛、胃納減退等,應暫停藥觀察。對肝炎、潰瘍病、高血壓病、腎炎等忌用。
③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脾腫大
采集丹參根曬幹後切片,水煎2次,過濾,濾液合並煎成30~50%煎劑,臨用時酌加糖漿。分甲、乙、丙三組共治療41例,分別按每公斤體重0.3~0.5克、0.6~0.9克、1.O~1.6克給藥,分別連服42、30、30日為一治程。對照組8例,每日服酵母片1.5~2克。對照結果表明丹參對肝脾大小及性質的改變有相當效果。27例肝腫大患者,治後12例縮小,15例變軟,12例無改變;脾腫大41例,治療後縮小者20例,變軟者22例,無改變者19例。其中以丙組用量大及甲組療程長者療效較為顯著,一般在治療lO~15日後見效。但所有病例末見肝脾縮小到正常者。本品似對病期較短,病情較輕者易於見效。如配合合理的飲食與休息,必能提高療效。丹參的毒性極低,曾將劑量提高至每日45克,連用83天,亦無不良後果。但有1例劑量並不大(每日30克),用至第9天即發生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故認為凡有嘔吐、便血、咯血、血尿、紫癜等出血傾向者忌用丹參。
④治療冠心病
用丹參提取物制成片劑(每片含提取物0.2克)內服,每次2片,每日3次(每日量相當原生藥2兩)。以兩周至一個月為一療程。觀察323例,服藥1~9個月不等。結果心絞痛的總有效率為82.3%,其中顯效率為20.3%;療效以中、輕度較好;服藥2個月者療效比1個月的為高。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53.2%,顯效率占14.8%;其中慢性冠狀動脈缺血病變療效較優於心肌梗塞病變,二級梯運動試驗陽性及可疑陽性病例療效高於一般心電圖缺血病變病例,中、輕度患者療效優於重度病例。停藥後之療效估價,有待進一步觀察。對絕大部分病例無明顯副作用,僅對很少數病例的周圍血象、胃腸道、肝功能(SGPT)等似有一定影響。
另曾以丹參、降香制成復方註射液(每毫升含生藥各1克),治療冠心病心絞痛300余例,結果癥狀的有效率在82%以上,心電圖的有效率為50%左右。用法:根據病情輕重緩急采用三種註射方法:㈠靜脈滴註-註射液4毫升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葡萄糖500毫升內靜滴。療程1~2周。㈡肌肉註射-每日1~2次,每次1毫升;療程2~4周,有的長達4個月。㈢靜脈推註-註射液1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內註射。上述三種方法均有療效,但各有特點。靜脈推註改善心絞痛作用較快,但維持時間短暫;靜脈滴註作用比肌肉註射明顯,維持時間亦較長,為病房常規應用方法;肌肉註射雖作用較慢,但應用方便是其優點。
此外,丹參註射液治療胃、結腸多發性息肉1例,獲得較好效果。由於患者不能行外科手術治療,乃試用丹參註射液。開始每次給藥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靜脈推註;治療數次後無反應,乃改用每次20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靜脈推註。均每日1次,第一療程35次。治程中病人精神、食欲逐漸好轉,膿血便減輕,體力亦漸增強,心臟雜音明顯好轉,浮腫消退。休藥1月,行第二療程,註射18次後行X線造影復查,胃部息肉大部消失。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玳瑁肉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丹參—甘西鼠尾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