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
(《唐本草》)
【異名】熏渠(《唐本草》),魏去疾(侯寧極《藥譜》),阿虞、形虞(《酉陽雜俎》),哈昔泥(《綱目》),五彩魏(《中藥誌》),臭阿魏(《新疆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阿魏、新疆阿魏、阜康阿魏的樹脂。
【植物形態】①阿魏
多年生草本,具強烈蒜臭。初生時只確有根生葉,至第5年始抽花莖;花莖粗壯,高達2米,具縱紋。葉近於肉質,早落;近基部葉為3~4回羽狀復葉,長達50厘米,葉柄基部略膨大;最終裂片長方披針形或橢圓披針形,灰綠色,下面常有毛;莖上部葉1~2回。花單性或兩性;復傘形花序,中央花序有傘梗20~30枝,每枝又有小傘梗多枝;兩性花與單性花各成單獨花序,或兩性花序中央著生1個雌花序;兩性花黃色,花萼有5微齒;花瓣5;雄蕊5,長於花瓣;雌蕊2心皮,上部扁平,幾分離,無明顯花柱;雄花與兩性花相似,僅心皮內胚珠不育;雌花白色,花盤上位,肥大,2心皮,合生,子房下位,被毛,2室,胚珠1。雙懸果背扁,卵形、長卵形或近方形,背面有毛,具10肋,棕色。花期3月。果期4月。5月植物枯萎死亡。
生長於多沙地帶。分布蘇聯中亞細亞地區及伊朗、阿富汗。
②新疆阿魏
多年生草本,高50~200厘米。基生葉有長柄;莖生葉互生,3~4回羽狀復葉,小葉片羽狀深裂。復傘形花序,花黃色,小而密。雙懸果扁橢圓形。
生於戈壁灘及荒山上。分布新疆。
③寬葉阿魏
多年生草本,高達2米。葉為3回羽狀復葉,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花為淡黃色,子房及種子光滑。
分布新疆。
【采集】未開花前采收。挖松泥土,露出根部,將莖白根頭處切斷,即有乳液自斷面流出,上面用樹葉I覆蓋,約經10日滲出液凝固如脂,即可刮下。再將其上端切去一小段。如上法采收,每隔10天一次,至枯竭為止,共約3個月。置陰涼幹燥處,密閉保存,防熱。
【藥材】阿魏商品多數由球粒凝聚而成大小不等的塊狀。外表暗黃色或黑棕色,貯藏日久,則變為紅棕色,新的破折面為乳白色或淺黃棕色,或紅棕色交錯,通稱為"五彩阿魏"。
新疆阿魏的樹脂為灰白色至淺棕黃色的脂膏狀物,硬度如白蠟,質輕,斷面稍現孔隙,純凈而無雜質。加水研磨,成白色乳狀液。具強烈而持久的大蒜樣臭氣,味苦辣如蒜樣。
產新疆。
【化學成分】阿魏含揮發油、樹脂及樹膠等。品質佳良者(粒狀品)可得揮發油10~17%,樹脂40~64%,樹膠約25%,灰分約1.5~10%。塊狀品所含的無機雜質有的可達60%以上。
揮發油中含蒎烯,並伴有多種二硫化合物,其中仲丁基丙烯基二硫化物約占45%,是本品特殊蒜臭的原因。樹脂中含阿魏酸及其酯類,還有法呢斯淝醇A、B、C等。
本品不含遊離傘形花內酯,但如與鹽酸共煮,則易產生傘形花內酯,在堿性溶液中呈現藍色螢光。此反應可用作鑒別根據之一。
【藥理作用】從阿魏根或根莖切開後所得之橡膠樹脂即阿魏,有特異的臭氣,味苦而辛;能自腸胃道吸收,即使大量(12克)亦無顯著毒性;可用作驅風劑(用4%15~30毫升灌腸,同時服輕瀉劑),但腸道手術後3天內不宜使用。其揮發油自肺排出,故在支氣管炎、百日咳或哮喘患者,可用作刺激性祛痰劑。
阿魏煎劑在體外對人型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與硫黃、檳榔及肉桂合用,作成煎劑預先給小鼠灌胃,可減少小鼠感染血吸蟲尾蚴後之成蟲發育率。水浸劑在急性試驗(犬靜脈註射)及慢性試驗(大鼠)中,能延長血凝時間,並能顯著降低血漿對肝素的耐受力,其抗凝作用可能與血中肝素或肝素樣物質的增加有關。國外有用其膠質作抗驚厥用或治療某些精神病,亦有用作驅蟲者。
新疆阿魏的水煎劑或水-醇提取液,對離體蛙心能降低其心跳振幅,增加心率;靜脈註射於犬,可使血壓有短暫的降低。1:1000煎劑能引起離體豚鼠子宮的強烈收縮;而水-醇提取物則無效。二者對動物的毒性均不大。
【炮制】揀去雜質,斫成小塊。
《雷公炮炙論》:"凡使阿魏,先於凈缽中研如粉了,於熱酒器上裛過,任入藥用。"
【性味】苦辛,溫。
①《唐本草》:"味辛,平,無毒。"
②《海藥本草》:"味辛,溫。"
③《日華子本草》:"熱。"
④《本草正》:"味苦辛,性熱,有毒。"
【歸經】入肝、脾、胃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胃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經。"
⑨《本草新編》:"入脾、胃、大腸。"
④《玉楸藥解》:"入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消積,殺蟲。治癥瘕痞塊,蟲積,肉積,心腹冷痛,瘧疾,痢疾。
①《唐本草》:"主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癥積,下惡氣。"
②《千金翼方》:"主一切疰惡氣。"
③《海藥本草》:"主心腹中冷。"
④《口華子本草》:"治傳屍,破癥癖,冷氣,辟溫,治瘧,兼主霍亂心腹痛,腎氣,溫瘴,禦一切蕈菜毒。"
⑤朱震亨:"消肉積。"
⑥《本草會編》:"解自死牛、羊、馬肉諸毒。"
⑦《本草通玄》:"截瘧,止痢,解毒,止臭。"
⑧《新疆中草藥手冊》:"治神經衰弱,慢性氣管炎。"
【用法與用量】外用:熬制藥膏或研末入膏藥內貼。內服:入丸、散,3~5分。
【宜忌】脾胃虛弱及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疏》:"脾胃虛弱之人,雖有痞塊堅積,不可輕用。"
②《醫林纂要》:"多服耗氣昏目。"
③《本草求真》:"胃虛食少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遂致奪食泄瀉,因而羸瘦怯弱。"
【選方】①治一切痞塊癥瘕,食次血氣成積者:阿魏五錢,白芥子四兩,白術三兩,三棱、莪術各二兩。後四味俱炒燥,研為細末,以阿魏熱酒溶化,和入為丸,黍米大。每早晚各服二錢,白湯下。婦人病此,本方加當歸、川芎、幹漆,俱酒炒各-兩。(《何日中手集》)
②治痞:阿魏、乳香、沒藥、芒硝各二兩,俱研細,聽用。外用大黃二兩,白芥子三兩,木鱉子二十一個(去殼),穿山甲、肉桂、川獨活各一兩五錢,亂發二兩;用香油四十兩,煎黑去渣,待油冷凝,入鍋內,乘油冷時加水飛凈細炒燥黃丹二十兩,將油煎滾,用鐵箸不住手攪,以黃丹黑熟,軟硬得所,提起,將凝,加入阿魏、乳、沒、硝四味細末在內攪勻,即成膏矣。凡貼膏藥時,先用芒硝研細,隨患處鋪半指厚,以紙蓋定,用熱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時許,方貼膏藥。(《何日中手集》)
③治小兒食積,腹如蜘蛛狀,肚痛,小便白濁:阿魏(醋浸一宿,研如泥)半兩,黃連(炒)半兩,花堿(研如粉)三錢,山查肉一兩,連翹一兩半,半夏(皂角浸一宿)一兩。上為末,炒神曲糊丸,如蘿蔔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醫學綱目》阿魏丸)
④治氣積,肉積,心腹膨滿,結塊疼痛,或引脅肋疼痛,或痛連背膂,不思飲食:木香(不見火)、檳榔各半兩,胡椒、阿魏(用醋化開)各二錢半。上為細末,用阿魏膏子,並粟米飯,杵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時候,生姜皮湯下。(《濟生方》阿魏丸)
⑤治瘧疾:胭脂、阿魏各一大豆許,同研。以大蒜肉研和為膏,用大核桃一枚,劈開去仁,取一片以藥膏子填在核內。瘧發時,用藥核桃覆在手虎口上,男左女右,令藥著肉,以緋帛系定,經宿乃去。(《聖濟總錄》扼虎膏)
【名家論述】《本草匯言》:"阿魏化積、墮胎、殺蟲之藥也。其氣辛烈而臭,元人入食料中,能辟一切禽獸魚龜腥葷諸毒。凡水果、蔬菜、米、麥、谷、豆之類,停留成積者,服此立消。氣味雖有穢惡,然不大損胃氣,故方脈科每需用而不棄也。"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阿利藤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阿育魏實的功效和作用>>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