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娘子
(《本草圖經》)
【異名】樗雞(《本經》),灰花蛾(《綱目》),紅娘蟲(《藥材資料匯編》),麽姑蟲(《中藥誌》),紅女、紅姑娘(《四川中藥誌》)。
【來源】為蟬科昆蟲紅娘子的幹燥全蟲。
【動物形態】紅娘子
形似蟬而小,體長15~25毫米,寬約5~7毫米。頭部及胸部均呈黑色,唇基朱紅色。頭部兩側有復眼,大而突出,雜有黑褐色的斑塊;觸角1對,位於復眼間的前方。前胸背板前狹後寬,黑色;中胸背板黑色。左右兩側有2個大形斑塊,呈朱紅色;雄蟲在後胸腹板兩側有鳴器。翅2對,長大,膠質,前翅黑色,後翅褐色,有光澤,翅脈黑褐色,明顯。足3對,黑褐色,健壯。腹部血紅色,基部黑色;雌蟲有黑褐色的產卵管。
多生於丘陵地帶,成蟲棲息於低矮樹叢中,不能高飛;若蟲生活於未開墾的砂質土壤中。分布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四川、雲南等地。
【采集】於6~8月間,朝露未幹時捕捉。此蟲能分泌毒液,刺激人的皮膚而發泡,故捕時宜戴手套及口罩。捕得後,蒸死或烤死,然後曬幹。
【藥材】幹燥蟲體呈長圓形,尾部較狹。頭黑臂紅,復眼大而突出。頸部棕黑色,兩肩紅色。背部翅黑棕色,質脆易破碎。胸部棕黑色,足3對,多已脫落,腹部紅色,可見有8個環節,尾部尖。質松而輕,剖開後可見體內呈淡黃色。氣微臭,以身幹、翅黑、腹紅、色鮮艷、完整不碎、新鮮者為佳。
產於湖南、河南、湖北、江蘇、四川、安徽,河北等地;以湖南、河南產量較大。
紅娘子和樗雞,在現代動物學上是兩種不同科屬的昆蟲,而歷代《本草》每多混淆。或雲"形似寒螀",或雲"形類蠶蛾"。"寒螀"是蟬類,雲似"寒螀"者,頗與蟬科紅娘子相近;類"蠶蛾"者,則很象樗雞科的樗雞。但目前藥材只用紅娘子,樗雞未見入藥。樗雞體較紅娘子小;體表及翅都附有白色蠟質。頭狹小,淡褐色,復眼黑褐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中央有隆起線1條,小盾片三角形,頗大,暗褐色。前翅革質,基半部淡褐色,稍帶綠色,存黑斑20余枚,翅脈白色;後翅膜質,基部約占翅的1/2呈紅色,上有黑色斑紋7~8枚,翅端黑色,中央有白色紋,腹部寬大,尾端逐漸狹小。多群棲於樗、榆、刺槐、桐、楓、女貞及多種果樹上;吸食樹中液汁,為林木之害。
【化學成分】紅娘子含斑蝥素等,又含蠟、脂肪油及紅、黑2種色素。樗雞含酸性粘多糖、粘蛋白、脂蛋白。
【炮制】揀凈雜質,除去頭、足及翹,用米同炒至老黃色,取出,篩去米粒即成。
《綱目》:"凡使(紅娘子),去翅、足,以糯米或用面炒黃色,去米、面用。"
【性味】苦辛,平,有毒。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有小毒。"
③《本草匯言》:"味苦辛,氣平,有小毒。"
【歸經】《綱目》:"厥陰經。"
【功用主治】攻毒,通瘀,破積。外用治瘰癧,癬瘡;內服治血瘀經閉,狂犬咬傷。
①《本經》:"主心腹邪氣,陰痿。"
②《別錄》:"療腰痛,下氣。"
③《本草衍義》:"行瘀血、月閉。"
④《綱目》:"主瘰癧,散目中結翳,療猘犬傷。"
⑤《藥材資料匯編》:"效用與斑蝥同。"
⑥《山西中藥誌》:"外用治瘡癬。"
【用法與用量】外用:研末敷貼,發泡或調塗。內服:炒炙後研末入丸、散。
【宜忌】有劇毒,內服宜慎;體弱及孕婦忌服。
【選方】①治瘰癧結核:紅娘子十四枚,乳香、砒霜各一錢,硇砂一錢五分,黃丹五分。為末,糯米粥和作餅貼之。不過一月,其核自然脫下矣。(《衛生易簡方》)
②治橫痃便毒:雞子一個開孔,入紅娘子六個,紙包煨熟,去紅娘子,食雞子,以酒下。(《積德堂經驗方》)
③治瘋狗咬傷:紅娘子二個,斑蝥五個(並去翅、足,若四十歲各加一個,五十歲各加二個),青娘子三個(去翅足,四十歲加一個,五、六十歲加三個),海馬半個,續隨子一分,乳香、沈香、桔梗各半分,酥油少許。為末。十歲者作四服,十五歲作三服,二十歲作二服,三十歲作一服。(《談野翁試驗方》)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