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牛蒡根功效和作用

牛蒡根 牛蒡根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牛蒡根
(《藥性論》)
【異名】惡實根(《別錄》),鼠粘根(《延年方》),牛菜(《本草衍義》)。
【來源】菊科植物牛蒡的根,植物形態詳"牛蒡子"條。
【采集】10月間采挖2年以上的根,洗凈曬幹。
【藥材】根呈紡錘狀,肉質而直,皮部黑褐色,有皺紋,內呈黃白色;味微苦而性粘。
【性味】苦,寒。
①《綱目》:"苦,寒,無毒。"
②《分類草藥性》:"味甜,性剛。"
③《四川中藥誌》:"性溫,味苦澀,無毒。"
【歸經】《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
【功用主治】祛風熱,消腫毒。治風毒面腫,頭暈,咽喉熱腫,齒痛,咳嗽,消渴,癰疽瘡疥。
①《別錄》:"根、莖療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
②《藥性論》:"根,細切如豆,面拌作飯食之,消脹壅。又能拓一切腫毒,用根、葉少許鹽花搗。"
③《唐本草》:"主牙齒疼痛,勞瘧,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壅;疝瘕,積血。主諸風,癥瘕,冷氣。"
④《本草拾遺》:"浸酒去風,又主惡瘡。"
⑤《分類草藥性》:"治頭暈,風熱,眼昏雲翳,耳鳴,耳聾,腰痛,外治脫肛。"
⑥《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傷暑。"
⑦《四川中藥誌》:"治疥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搗汁。外用:搗敷、熬膏塗貼或煎水洗
【選方】①治熱攻心,煩躁恍惚: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後分為三服。(《食醫心鏡》)
②治頭面忽腫,熱毒風內攻,或手足頭面赤腫,觸著痛:牛蒡子根洗凈爛研,酒煎成膏,攤在紙上,貼腫毒,仍熱酒調下,一服腫止痛減。(《鬥門方》)
③治反花瘡,並治積年諸瘡:牛蒡根熱搗,和臘月豬脂封上。(《千金方》)
④治喉中熱腫: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四服。忌蒜、面。(《延年方》)
⑤治頭暈痛:牛蒡子根四兩,老人頭(酒洗)一兩,熬水服。(《重慶草藥》)
⑥治熱毒牙痛,齒齦腫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搗汁,入鹽花一錢,銀器中熬成膏,每用塗齒齦上,重者不過二、三度。(《聖惠方》)
⑦治痔瘡:牛蒡子根、漏蘆根,嫩豬大腸服。(《重慶草藥》)
⑧治癭:鼠粘草根湯洗,細切除皮者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四、五裏一服,宜服六劑。(《救急方》)
⑨治耳卒腫:牛蒡根凈洗細切,搗絞取汁一升,於銀鍋中熬成膏,塗於腫上。(《聖惠方》)
⑩治虛弱腳軟無力:牛蒡子根燉雞、燉肉服。(《重慶草藥》)
牛鼻栓
(《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來源】為金縷梅科植物牛鼻栓的枝葉或根。
【植物形態】牛鼻栓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可達10米。小枝、葉柄及花序梗均密生灰色星狀柔毛。葉互生;有柄;葉片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15厘米,寬2~9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邊緣具不整齊的波狀鋸齒,上面沿主脈和下面均有星狀毛;托葉小,早落。花雜性,具短梗。成頂生的總狀花序;雄花序呈短葇荑狀,發生於秋季葉落以後,裸露過冬,翌年早春於葉未發前開放,基部無葉,有發育不全的雌蕊。兩性花與葉同時開放,花序長3~6厘米、通常基部有1~3苞葉;花萼倒圓錐形,5齒裂;花瓣5,鉆形,比萼片稍短;雄蕊5,花絲極短;雌蕊子房半下位,花柱2條,向外卷曲。蒴果2瓣裂,數至10個集成總狀果序,下垂,褐色,密布蒼白色皮孔。種子暗棕色,有光澤,頂端凹陷。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於山坡雜木林中或巖石隙中。分布陜西、河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功用主治】《浙江天目山藥植誌》:"治勞傷乏力:牛鼻栓根二至三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牛蒡-惡實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牛蒡莖葉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