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茜草根功效和作用

茜草根 茜草根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茜草根
(《本經》·原作茜根)
【異名】血見愁(《土宿本草》),過山龍(《格致余論》),地蘇木、活血丹(《綱目拾遺》),紅龍須根(《貴州民間方藥集》),沙茜秧根(《河南中藥手冊》),五爪龍、滿江紅、九龍根(《江蘇植藥誌》),紅棵子根、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根(《山東中藥》),小活血龍(《浙江民間草藥》),土丹參、四方紅根子(《閩東本草》),紅茜根(《江蘇藥材誌》)。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茜草(《本經》),又名:茹藘(《詩經》),茅蒐(《毛詩傳》),蒨草,地血、牛蔓(陸璣《詩疏》),紅藍(《史記》徐廣註),染緋草(《蜀本草》),西天王草、四嶽近陽草、鐵塔草、風車草(《土宿本草》),蒨藤、五葉藤(《履巉巖本草》),土茜苗(《救荒本草》),八仙草(《綱目拾遺》),金線草、紅絲線,鋸子草(《植物名實圖考》),紅茜、四輪草、穿骨草、紅髻巾、麥珠子,鐵血藤、活血草、掛拉豆、山龍草、拈拈草、澀澀草、破血草、大仙藤、血茜草、草本入骨丹、紅根藤、鴨蛋藤、染蛋草、紅內消、紅根草、拉拉藤、牛人參、鋸鋸草、粘蔓草,大鋸鋸藤、破血丹、小女兒紅。
多年生攀援草本,長1~3米。支根數條或數十條,細長,外皮黃赤色。莖方形,有4棱,棱上有倒生刺。葉4片輪生,有長柄,葉片卵狀心形或狹卵形,長1.5~6厘米,寬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臟形或圓形,全緣,葉脈3~5,自基部射出,葉柄和葉下面中肋上均有倒刺,聚傘花序圓錐狀,腋生或頂生;花小,花萼不明顯;花冠5裂,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聯合,淡黃色;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喉內,花絲較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柱頭頭狀。漿果小球形,肉質,紅色轉黑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於原野、山地的林邊、灌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本植物的莖葉(茜草莖)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植物亦作茜草使用:
①長葉茜草,莖呈顯著的四方形,葉為披針形,長2~10厘米,基部圓形,先端漸尖,葉柄亦較長。使用於四川、貴州。
②中華茜草,葉柄較短,葉闊卵圓形,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花序較短。使用於四川、東北等地。
③狹葉茜草,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果實黑色。使用於山東部分地區。
④黑果茜草,形態與茜草相似,但果實成熟時黑色。使用於黑龍江、遼寧、甘肅。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莖苗,去凈泥土及細須根,曬幹。一般以秋季采者質量為佳。
【藥材】根莖呈不規則塊狀,頂端有地上莖殘基及細根殘留,其下著生數條或數十條支根。支根圓柱形而彎曲,長約10~20厘米,直徑約0.1~1厘米。表面棕色或紅棕色,有細縱紋,栓皮較易剝落,而露出黃紅色本部。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紅色或淡紅色,有多數小孔。氣微,味微苦。以條粗長、表面紅棕色、內深紅色,分歧少、無莖苗及細須根少者為佳。
主產於陜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此外,湖北、江蘇、浙江、甘肅、遼寧、山西、廣東、廣西、四川等地亦產。以陜西、河南產量最大,品質最佳。
四川藥材中,尚以帶有老莖的根莖,與茜草根同等使用,商品稱為"茜草藤"。
江蘇有以同科植物蓬子菜的根作茜草的代用品,藥材稱為"白茜草"或"土茜草根"。其外表顏色較淡;橫切面呈黃白色或淡黃褐色,粗者可見到淡褐色同心環紋;切片時如以熱水浸泡,可使水變成淡黃色,茜草根浸水則成淡紅色。參見"蓬子菜"條。
【化學成分】茜草的根含紫茜素、茜素、偽紫茜素、茜草色素。
【藥理作用】①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茜草根煎劑有明顯止咳和祛痰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但加酒精沈澱後,濾液即無效。
②對平滑肌的作用
對離體兔回腸,茜草根煎劑能對抗乙酰膽堿的收縮作用。根的水提取物對離體豚鼠子宮有興奮作用,產婦口服亦有加強子宮收縮的作用。
③其他作用
茜草根溫浸液能擴張蛙足蹼膜血管並稍能縮短家兔的血液凝固時間,推測其有輕度止血作用。茜草根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與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桿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對大腸桿菌、甲型及乙型鏈球菌無效。茜草制劑尚能治療膀胱結石,它對由鎂或銨構成的結石雖有一定的溶媒作用,但對膀胱結石實際上並無多大作用,可能它興奮膀胱肌肉,從而幫助結石的排除。對大鼠的實驗性腎或膀胱結石的形成,也有某些抑制或防止作用。
茜素為一種色素(橘紅色),很早即由人工合成,口服能使尿、乳呈紅色。與其他醌類化合物相似,大劑量能降低動物血壓而不影響心臟,有某些利尿及興奮離體腸管(張力則略有降低)的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對膽道無滅菌作用。紫茜素對人型結核桿菌之作用很弱。紫茜素、茜素對蚯蚓、蝸牛、囊尾蚴、羊的大腸寄生蟲皆有毒性作用,但對鼠、兔、人等毒性很小。茜素能抑制大鼠皮膚結締組織的通透性,與蘆丁相似,可能有抗炎作用。在小鼠離體小腸試驗中。紫茜素、茜素皆無明顯解痙作用。茜素尚可用來測定腎功能、研究骨胳生長、檢定與分離細菌及作免疫學研究(抗體吸附劑)。
【炮制】茜草:揀凈雜質,除去蘆苗,洗凈,潤透後及時切片,曬於。茜草炭:取茜草片,置鍋內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內部老黃色,噴灑清水,放涼。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鹹,平,無毒。"
【歸經】入心。肝經。
①《綱目》:"手、足厥陰血分。"
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手、足少陰。"
③《本草新編》:"入脾、胃二經。"
【功用主治】行血止血,通經活絡,止咳祛痰。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經閉,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瘀滯腫痛,黃疸,慢性氣管炎。
①《本經》:"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
②《別錄》:"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主痹及熱中,傷跌折。"
③《藥性論》:"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
④《日華子本草》:"止鼻洪,帶下,產後血暈,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瘺,排膿;治瘡癤,泄精,尿血,撲損瘀血。"
⑤《傷寒類要》:"治心癉、煩心,心中熱。"
⑥《珍珠囊》:"去諸死血。"
⑦《綱目》:"通經脈,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
⑧杜文燮《藥鑒》:"功專活血,治跌撲癰毒,癥瘕,經閉,便血,崩中帶下,痔漏,風痹,臌脹,黃疸,蟲傷。"
⑨《綱目拾遺》;"《葛祖方》治瘋氣痛,通經下胎,黃疸,瘕痞,蛇傷。"
⑩《本草撮要》:"療黴毒。"
⑾《現代實用中藥》:"有強壯作用。適用於小兒及孕婦軟骨病。"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
【宜忌】脾胃虛寒及無瘀滯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畏鼠姑。"
②《雷公炮炙論》:"勿犯鐵與鉛。"
③《本草經疏》:"病人雖見血證,若加泄瀉,飲食不進者勿服。"
④《本草正》:"氣虛不攝血及脾寒者勿用。"
⑤《本草匯言》:"精虛血少者,脾虛胃弱者,陰虛火勝者俱禁用之。"
⑥《本草從新》:"無瘀滯者忌投。"
【選方】①治吐血不定:茜草一兩。生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放冷,食後服之。(《簡要濟眾方》)
②治吐血後虛熱躁渴及解毒:茜草(銼)、雄黑豆(去皮)、甘草(炙,銼)各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末,井華水和丸加彈子大。每服一丸,溫熱水化下,不拘時服。(《聖濟總錄》茜草丸)
③治吐血:雞血藤膏二錢,三七一錢,茜根錢半。煎服。(《醫門補要》)
④治衄血無時:茜草根、艾葉各-兩,烏梅肉(焙幹)半兩。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烏梅湯下三十丸。(《本事方》茜梅丸)
⑤治婦女經水不通:茜草一兩。黃酒煎,空心服。(《經驗廣集》)
⑥治風濕痛,關節炎:鮮茜草根四兩,白酒一斤。將茜草根洗凈搗爛,浸入酒內一周,取酒燉溫,空腹飲。第-次要飲到八成醉,然後睡覺,覆被取汗,每天一次。服藥後七天不能下水。(《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⑦治蕁麻疹:茜草根五錢,陰地蕨三錢。水煎,加黃酒二兩沖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⑧預防瘡疹:服茜根汁。治時行瘟毒,瘡痘正發:煎茜草根汁,入酒飲之。(《奇效良方》)
⑨治疔瘡:地蘇木,陰幹為末,重者八錢,輕者五錢,好酒煎服;如放黃者,沖酒服:渣罨疔上。(《綱目拾遺》)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
鮮茜草6錢(幹3錢)、橙皮6錢,加水200毫升,煎成100毫升。日服2次,每次50毫升。或將茜草、橙皮煎汁濃縮壓片,每片0.6克(含生藥茜草,橙皮各0.5克)。日服3次,每次10~1.5片。皆10天為一療程。治療123例,一療程後顯效率為40.7%;兩療程後顯效率為69.1%。據觀察,喘息型療效略優於單純型;不吸煙者療效較高;男性顯效率高於女性;年齡小、病程短,病情輕聲療效均較好。茜草的止咳作用較強,祛痰、平喘次之,並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服藥後肺部幹、濕性羅音及哮鳴音多數減少或消失。半年後隨訪1次,顯效以上為36.6%,復發率為46.5%。1年後第2次隨訪,顯效以上仍為33.3%,復發率為65.2%。服藥期間未發現嚴重的副作用。
【名家論述】①《綱目》:"茜根,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鹹走血,專於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名醫別錄》言其久服益精氣輕身,《日華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憑。"
②《本草經疏》:"茜根,行血涼血之要藥。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為治,蓋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軟堅。則痹自愈。"
③《本草匯言》:"茜草治血,能行能止。余嘗用酒制則行,醋炒則止。活血氣,疏經絡,治血郁血痹諸癥最妙,無損血氣也。配歸、芍用,大能有益婦人。"
④《本草新編》:"茜草,但止行血,而不補血,宜同補氣之藥以行血,不宜同補血之藥以散氣。至於各書言其能補虛熱,且治勞傷,徒虛語耳。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歸經耳。但既引入於各經,即當以補陰之藥繼之,則血出而不再沸,否則血癥未有不再發者也。"
⑤《本草正義》:"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熱失血之癥。古今說解,都無異義。而《本經》主治,獨以寒濕二字為冠,最為不倫,雖各本無不盡同,然病情藥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傳寫之訛,不可望文生義,曲為附和。及痹指血瘀血熱,痹著不行而言。茜草寒涼,入血而能通瘀活絡,是以主之。古人論痹,本有熱痹一侯,此必不可與上文寒濕連屬讀之,而謬謂可治寒痹、濕痹也。黃疸本屬熱癥,此則並能清熱逐瘀,繆仲醇謂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其說甚是。補中以清熱,言熱淫於裏,則中氣傷,惟去其熱,清其血,則中得其補,經文最簡,皆當觀其會通,並非泛泛言之。《別錄》止血,以血熱湧泄言之。一以清血中之熱,一以通壅積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橫逆。崩中亦以龍雷大亢之時而言,如其所失太多,陽氣已餒,即非所宜。踒跌必有血瘀,瘀則蘊而生熱,故宜清熱行瘀。蠱毒皆南方熱淫之毒,清血熱者必能解毒。陳藏器謂蘘荷與茜,主蠱為最。惟膀胱不足-證,殊屬費解,姑且存而不論,以俟知者。""大明止鼻洪,尿血,月經不止,痔瘺瘡癤,皆指火邪太亢者言之。又謂治產後血運,則惟肝陽有餘,惡瘀不暢者為宜,而血脫發暈,必非所宜。瀕湖謂通經脈,則以血熱瘀結者為宜,又謂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亦惟血熱痹著者宜之,即《本經》之治風痹,《別錄》之主踒跌也。"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茜草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茜草莖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