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
(《本經》)
【異名】白澒(《淮南子》),姹女(《參同契》),汞(《別錄》),鉛精、流珠、赤汞、砂汞(《石藥爾雅》),靈液(《綱目》),活寶(《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一種液態金屬。主要由辰砂礦煉出,少數取自自然汞。
【礦物形態】①辰砂,詳"朱砂"條。
②汞
常溫下為銀白色液體小珠,在-39℃時成等軸晶系之八面體,在350℃揮發成氣體。固體時的條痕為銀白色,具光亮的金屬光澤。比重13.6(液體時)。易揮發。產於辰砂礦的氧化帶,常成小珠球存在於礦脈及巖石的洞隙內和浮土中。
【采集】通常用辰砂礦石砸碎,置爐中通空氣(或加石炭及鐵質)加熱蒸餾,再經過濾而得。自然汞不甚多見。
【藥材】在常溫下為不透明的重質液體,全體呈銀白色,微有亮光,極易流動或分裂為小球,流過處不留汙痕,遇熱易揮發。以銀白色、光亮、流動靈活、在紙面流過處無痕跡者為佳。不溶於水、乙醇、鹽酸。能溶於硝酸、熱濃硫酸中,形成汞鹽。加白堊或脂肪可研至極細。能與多種金屬形成合金。
產貴州、廣西,雲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炮制】同脂肪研成細粉或油膏用。
《雷公炮炙論》:"在朱砂中產出者,其水銀色欲紅,收得後,用葫蘆盛之,免致遺失。若先以紫背天葵並夜交藤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時,其毒自退。若修十兩,止用煎二味汁各七鎰,和合煮足為度。"
【性味】辛,寒,有毒。
①《本經):"味辛,寒。"
②《別錄》:"有毒。"
【歸經】入心、肝、腎經。
①《玉楸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陰腎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用主治】殺蟲,攻毒。治疥痹,梅毒,惡瘡,痔瘺。
①《本經》:"主疥、瘺、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虱,墮胎,除熱,殺金、銀、銅、錫毒。"
②《本草拾遺》:"利水道,去熱毒。"
③《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疾,催生,下死胎。治惡瘡,除風,安神,鎮心。"
④《本草衍義》:"治小兒驚熱,涎潮。"
⑤《本草蒙筌》:"和大楓子研末,則殺瘡蟲;佐黃芩為丸。則絕胎孕。"
⑥《綱目》:"鎮墜痰逆、嘔吐、反胃。"
⑦《本草匯言》:"點搽楊梅惡瘡。"
【用法與用量】外用:和它藥研末調敷。
【宜忌】大毒之品,不宜內服,孕婦尤忌。外用亦不可過量或久用,以免中毒。
①《本草經集註》:"畏慈石。"
②《藥對》:"畏砒霜。"
③《本草拾遺》:"人患瘡疥,多以水銀塗之,性滑重,直入肉,宜慎之。"
④《本草經疏》:"頭瘡切不可用,恐入筋絡,必緩筋骨,惟宜外敷,不宜內服。"
【選方】①治疥癬瘡,經年不差:水銀一兩,白礬一兩,蛇床子一兩,雄黃一兩,閭茹末一兩。上藥,入煉了豬脂半斤,都研侯水銀星盡,便用敷之,日三兩上。(《聖惠方》水銀膏)
②治燥癬:水銀、胡粉。研令調以塗之。(《肘後方》)
③治熱瘡疥癬,癢痛不可忍者:水銀、蕪荑。酥和塗之。(《近效方》)
④治楊梅毒瘡:水銀、黑鉛各一錢(結砂),黃丹一錢,乳香、沒藥各五分。為末,以紙卷作小拈,染油點燈,日照(熏)瘡三次。(《綱目》)
⑤治痔,谷道中蟲癢不止:水銀、棗膏各二兩。同研相和,拈如棗形狀,薄綿片裹,納下部。若痛者,加粉三大分作丸。(《梅師集驗方》)
⑥治白癜風:水銀拭之令熱即消,數拭之,差乃止。(《千金方》)
⑦治腋下狐臭:水銀,胡粉。上二味,以面脂研和塗之。(《千金方》)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水楊枝葉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水榆果的功效和作用>>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