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芽
(《綱目》)
【異名】蘗米(《別錄》),粟蘗(《本草衍義》)。
【來源】為粟的發芽穎果。植物形態詳"粟米"條。
【制法】將粟谷入水中浸透,撈出置筐內,上蓋稻草,每日灑水4~5次,保持濕潤,至芽長2~3毫米許,取出曬幹。
【藥材】幹燥粟芽呈小球形,徑約1毫米。表面淡黃色,有外稃與內稃包圍,多數均已裂開,露出長約1~3毫米的初生根(芽),或無初生根。剝去殼即為果實,表面淡黃色,光滑,基部有黃褐色的胚,長約1毫米,胚乳近白色。質堅,斷面粉質,氣無,味微甜。以黃色、有芽、顆粒勻整者為佳。
主產華北各地。
【炮制】炒粟芽:取粟芽置鍋內以文火炒至黃色為度。取出放涼。亦有炒至焦黃色者。
【性味】①《別錄》:"味苦,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苦甘,性微溫,無毒。"
【歸經】《本草匯言》:"入脾、胃二經。"
【功用主治】健脾,消食,治食積脹滿,不思飲食。
①《別錄》:"寒中,下氣,除熱。"
②《日華子本草》:"除煩,消宿食,開胃。"
③《綱目》:"消導米面諸果實積。"
④《山西中藥誌》:"健脾,消食。治食滯脹滿,食欲不佳。"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