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文蛤功效和作用

文蛤 文蛤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文蛤
(《本經》)
【異名】花蛤(《夢溪筆淡》),黃蛤(《現代實用中藥》),圓蛤(《藥材資料匯編》),白利殼(《中藥誌》)。
【來源】為簾蛤科動物文蛤的貝殼。
【動物形態】文蛤
貝殼2片,堅厚,背緣略呈三角形,腹緣略呈圓形。殼長約5~12厘米,高度約為長度的4/5,寬度約為長度的1/2。殼頂突出,先端尖,微向腹面彎曲,位於貝殼背面中部略靠前方。小月面狹長,呈矛頭狀;楯面寬大,卵圓形。韌帶黑褐色,粗短,凸出殼面。貝殼表面膨脹,光滑,被有一層光澤如漆的黃灰色殼皮。由殼頂開始,常有許多環形的褐色帶。頂部具有齒狀或波紋狀褐色花紋。殼皮常磨損脫落,使殼面成為白色。貝殼內面白色,前後緣有時略呈紫色。鉸合部寬。右殼有3個主齒及2個前側齒,2前主齒短而高,呈人字排列;後主齒強大,斜長;左殼具3個主齒和1個前側齒,2前主齒略呈三角形;後主齒長,與貝殼背緣平行,齒面具縱溝,溝內有波形橫脊;前側齒短而高。外套痕顯明,外套寞短,呈半圓形。前閉殼肌痕小,略呈半圓形;後閉殼肌痕大,呈卵圓形。足扁平,舌狀。
生活於淺海泥沙中,通常分泌膠汁帶或囊狀物,使身體懸浮水中,借潮流而遷移。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采集】4~10月間采捕,去肉,洗凈,曬幹。
【藥材】貝殼略呈三角形,向外隆起,外面灰白色,近殼頂處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銀灰色輪紋,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澤。內面乳白色或略帶青紫,平滑,亦有光澤。質堅硬而重,斷面顯層狀。氣無,味淡。以光滑,黃白色,無泥垢者為佳。
產廣東、山東、福建、江蘇等地。
本品和青蛤的貝殼,藥材通稱為海蛤殼。
【炮制】文蛤:洗凈曬幹,碾碎。煆文蛤:將文蛤置無煙火上煆紅,取出放冷,碾碎。
①《本草匯言》:"用酒煮一時,乘熱搗細用。"
②《本經逢原》:"用酸漿水或醋,煮半日許,搗粉用。"
【性味】鹹,平。
①《別錄》:"味鹹,平,無毒。"
②《本經逢原》:"鹹,平,微寒,無毒。"
【歸經】①《註解傷寒論》:"走腎。"
②《長沙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化痰,軟堅。治口渴煩熱,咳逆胸痹,瘰癧,痰核,崩漏,痔瘺。
①《本經》:"主惡瘡蝕,五痔。"
②《別錄》:"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痿,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③《湯液本草》:"能利水。治急疳蝕口鼻,燒灰臘豬脂和塗之。"
④《長沙藥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煩,化痰止嗽,軟堅消痞。"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本草經巰》:"病屬邪熱痰結者宜之,氣虛有寒者不得用。"
【選方】①治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五兩。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金匱要略》文蛤散)
②治痰飲膠結不化,為咳逆、為胸痹者:文蛤一兩(燒存性,研極細末),姜制半夏、膽星、厚樸、陳廣皮、白芥子、於白術、枳實各一兩(俱同麩皮拌炒)。上研為末,每早晚各服一錢,食後白湯調服。(《方脈正宗》)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榅桲皮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文冠果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