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鰕虎魚功效和作用

鰕虎魚 鰕虎魚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鰕虎魚
(姚可成《食物本草》)
【異名】鯊、蛇(《爾雅》),吹沙(《臨海異物誌》),沙溝魚、沙鰛、叼浪魚(《綱目》),沙竹(《醫林纂要》),光魚、油光魚(《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
【來源】為鰕虎魚科動物刺鰕虎魚的肉。
【動物形態】刺鰕虎魚
體長,前部略呈圓柱形,後部側扁。體長約10余厘米;頭部大而長,頭高稍低於體高。吻長,前端鈍圓,正中有一隆突。眼中等大,呈背側位。眼間隔窄,稍凹。口大,略成斜形。下頜稍短,上頜後端終止於眼前緣的下方或稍後。唇厚。舌寬,前端呈截形。齒尖銳,呈錐形,上、下頜均排列成狹帶狀。鰓孔略向前下方延伸至胸鰭基底下方;峽部頗寬。鰓耙短,甚粗。體大部分被櫛鱗,項及胸部被小圓鱗,頭部除後頭、頰上部及鰓蓋上部被小圓鱗外,其他部分均無鱗。體側鱗縱列鱗46~50,橫列鱗約17。背鰭2,Ⅷ,14;第1背鰭較低,鰭棘細弱,平放時,不達第2背鰭起點。第2背鰭較高,平放時,後部鰭條常可達尾鰭基部的副鰭條。臀鰭12~13,起於第2背鰭第4鰭條的下方,約與第1背鰭等高。胸鰭尖圓19~21,約與腹鰭等長。腹鰭Ⅰ15。尾鰭後緣呈尖圓形。體上部灰褐色,下部較淡。體側有不明顯的暗斑5~6個。吻部色較深,頰部有暗色條紋。背鰭有排列成3~5斜縱行的暗色斑點;尾鰭有波狀橫紋7~10條。
棲於沿海及河流中。多居於水的下層。以小蝦、小魚等為食。分布我國沿海各地,以南部尤多。
【性味】甘鹹,平。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溫,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鹹,平。"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用主治】①《綱目》:"暖中益氣。"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壯陽道,健筋骨,行血脈,消谷、肉。"
③《醫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宜忌】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助火。"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蝦子花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狹穗鷺蘭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