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牽牛子功效和作用

牽牛子 牽牛子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牽牛子
(《雷公炮炙論》)
【異名】草金鈴(《雷公炮炙論》),金鈴(《本草圖經》),黑牽牛、白牽牛(《仁齋直指方》),黑醜、白醜(《綱目》)。
【來源】為旋花科植物牽牛或毛牽牛等的種子。
【植物形態】①牽牛(《雷公炮炙論》),又名:盆甑草(《酉陽雜俎》),狗耳草(《綱目》),牽牛花(《花鏡》),勤娘子、姜花(《植物名實圖考》),裂葉牽牛、打碗花、江良種、常春藤葉牽牛、喇叭花。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纏繞,多分枝。葉互生,心臟形,3裂至中部,中間裂片卵圓形,先端短漸尖,兩側裂片斜卵形,全緣,兩面均被毛;葉柄較花梗為長。花2~3朵腋生,具總梗;小花梗長約1厘米,具2細長苞片;萼5深裂,裂片狹披針形,長2~3厘米,先端長尖,基部被硬毛;花冠漏鬥狀,先端5淺裂,紫色或淡紅色,上部色較深,下部色淺或為白色;雄蕊5,生於花冠近基部,花藥長圓形;子房圓形,3室,花柱長於雄蕊,柱頭頭狀。蒴果球形,種子5~6枚,黑褐色或白色、淺黃色,無毛。花期6~9月。果期7~9月。
生於山野、田野,或墻腳下、路旁,也有栽培。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②毛牽牛,又名:圓葉牽牛、紫花牽牛。
一年生攀援摹本,全體具白色長毛。葉闊心臟形,長7~12厘米,寬7~1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全緣。花1~5朵成簇腋生,花梗多巧葉柄等長;花萼裂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5厘米,基部皆被伏刺毛;花冠漏鬥狀,通常為藍紫色、粉紅或白色。蒴果球形,種子黑色或黃白色,無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多生子路旁、田間、墻腳下,或灌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采集】7~10月間果實成熟時,將藤割下,打出種子,除去果殼雜質,曬幹。
【藥材】幹燥成熟的種子,卵形而具三棱,兩側面稍平坦,背面弓狀隆起,其正中有縱宜凹溝,兩側凸起部凹凸不平。腹面為一棱線,棱線下端有類圓形淺色的腫臍,種子長4~8毫米,背面及平坦面寬3~5毫米。表面灰黑色(黑醜),或淡黃白色(白醜)。種皮堅硬。橫切面可見極為皺縮而重疊的二片子葉。呈黃色或淡黃色。用水浸潤後,種皮作龜裂狀,並自腹面棱線處破裂,有顯著粘液性。氣無,味微辛辣。有麻辣感,並有豆樣味。以成熟、飽滿、無皮殼雜質、無黑白相雜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本品有黑、白二種,黑者名黑醜,白者名白醜,兩種的混合品名二醜。一般花色較深,呈紫紅等色者,其種子多黑,花色較淺,呈白色、粉紅等色者,其種子多白。種子的顏色與植物的品種無關。
【化學成分】牽牛種子含牽牛子甙、牽牛子酸甲及沒食子酸。牽牛子甙為一混合物,是羥基脂肪酸的各種有機酸酯的糖甙,經皂化所得的牽牛子酸是至少含有4種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2種已被提純,經酸水解可得牽牛子酸乙、葡萄糖及鼠李糖。另含生物堿麥角醇、裸麥角堿、噴尼棒麥角堿、異噴尼棒麥角堿和野麥堿。
未成熱種子含赤黴素A20、赤黴素A3、赤黴素A5。
【藥理作用】牽牛子甙的化學性質與瀉根素相似,有強烈的瀉下作用。牽牛子甙在腸內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瀉下。據動物試驗,黑醜與白醜瀉下作用並無區別。關於牽牛子的瀉下作用原理,研究很少,它與硫酸鎂、大黃不同,在瀉下時,不引起血糖的劇烈變化,但能加速菊糖在腎臟中之排出,可能有利尿作用。牽牛子的水、醇浸劑對小鼠皆有瀉下作用,但經煎煮後,即失去作用。除去牽牛子甙後的水溶液,似仍有瀉下作用,故除已知的牽牛子甙外,可能還含有其他瀉下成分。
在體外試驗,黑醜、白醜對豬蛔尚有某些驅蟲效果。牽牛子甙似能興奮離體兔腸及離體大鼠子宮;靜脈註射1毫克/公斤對麻醉犬、兔的血壓、呼吸無明顯影響。對小鼠皮下註射之半數致死量為37.5毫克/公斤。對人有毒性,但不大,大量除對胃腸的直接刺激引起嘔吐、腹痛、腹瀉與粘液血便外,還可能刺激腎臟,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損及神經系統,發生語言障礙、昏迷等。
三色牽牛含異麥角酰胺、麥角酰胺及裸麥角堿,有致幻作用。
【炮制】炒牽牛子:將凈牽牛子置鍋內加熱,炒至微鼓起,取出放涼。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牽牛子,入水中淘,取沈者曬幹,拌酒蒸,從巳至未,曬幹,臨用春去黑皮。"
②《綱目》:"牽牛子,今多只碾取頭末,去皮麩不用,亦有半生半熟用者。"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別錄》:"苦,寒,有毒。"
②《藥性淪》:"味甘,有小毒。"
③《日華子本草》:"味苦薟。"
【歸經】入肺,腎,大、小腸經。
①《綱目》:"走氣分,通三焦,達右腎命門。"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大、小腸二經。"
③《本草通玄》:"入肺,大、小腸。"
④《本草新編》:"入脾與大、小腸,兼通膀胱。"
【功用主治】瀉水,下氣,殺蟲。治水腫,喘滿。痰飲,腳氣,蟲積食滯,大便秘結。
①《別錄》:"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②《藥性論》:"治痃癖氣塊,利大小便,除水氣,虛腫。落胎。"
③《日華子本草》:"取腰痛,下冷膿,並一切氣壅滯。"
④李杲:"除氣分濕熱,三焦塑結。"
⑤《綱目》:"逐痰消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
⑥《江蘇植藥誌》:"適用於急性關節炎。"
⑦《新疆中草藥手冊》:"瀉下,利尿,殺蟲。治便秘,消化不良,腎炎水腫,小兒咽喉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1~3分;煎湯,1.5~3錢。
【宜忌】孕婦及胃弱氣虛者忌服。
①《日華子本草》:"得青木香、幹姜良。"
②《本草衍義補遺》:"不脹滿,不大便秘者勿用。"
③《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備要》:"若濕熱在血分,胃弱氣虛人禁用。"
【選方】①治水腫:牽牛子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一,以小便利為度。(《千金方》)
②治停飲腫滿: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一兩(炒),或加木香一胡。上為細末,以生姜自然汁調一、二錢,臨臥服。(《儒門事親》禹功散)
③治水氣蠱脹滿:白牽牛、黑牽牛各二錢。上為末,和大麥面四兩,為燒餅,臨臥用茶湯一杯下,降氣為驗。(《宣明論方》一氣散)
④治小兒腹脹,水氣流腫,膀胱實熱,小便赤澀:牽牛生研一錢。青皮湯空心下。一加木香減半,丸服。(《鄭氏小兒方》)
⑤治四肢腫滿:厚樸(去皮,姜汁制炒)半兩,牽牛子五兩(炒取末二兩)。上細末。每服二錢,煎姜、棗湯調下。(《本事方》)
⑥治小兒肺脹喘滿,胸高氣急,兩肋扇動,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嗽渴,聲嗄不鳴,痰涎潮塞,俗雲馬脾風:白牽牛一兩(半生半熟),黑牽牛,-兩(半生半熟),川大黃、檳榔各一兩。上為細末。三歲兒每服二錢,冷漿水調下,涎多加膩粉少許,無時,加蜜少許。(田氏《保嬰集》牛黃奪命散)
⑦治腳氣脛已滿,捏之沒指者:牽牛子,搗,蜜丸,如小豆大五丸,吞之。(《補缺肘後方》)
⑧治一切蟲積:牽牛子二兩(炒,研為束),檳榔一兩,使君子肉五十個(微炒)。俱為末。每服二錢。沙糖調下,小兒減半。(《永類鈴方》)
⑨治大腸風秘壅熱結澀:牽牛子(黑色,微炒,搗取其中粉)一兩,桃仁(末)半兩。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溫水服三、二十丸。(《本草衍義》)
⑩治冷氣流註,腰疼不能俯仰:延胡索二兩,破故紙(炒)二兩,黑牽牛子三兩(炒)。上為細末,煆大蒜研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蔥須鹽湯送下,食前服。(《楊氏家藏方》牽牛丸)
⑾治腎氣作痛:黑、白牽牛等分。炒為末,每服三錢,用豬腰子切,入茴香百粒,川椒五十粒,摻牽牛末入內紮定,紙包煨熟,空心食之。酒下,取出惡物效。(《仁齋直指方》)
⑿治腸癰有膿,脹閉不出:牽牛子頭末三錢,大黃二錢,穿山甲(煆)二錢,乳香、漢藥各一錢。俱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張三豐仙傳方》)
⒀治梅毒,橫痃:白牽牛仁,每次五、六錢,煎湯內服。(《泉州本草》)
⒁治風熱赤眼:黑醜仁為末,調蔥白湯敷患處。(《泉州本草》)
【名家論述】①李杲:"牽牛子,……《本草》名醫續註雲,味苦寒能除濕,利小水,治下疰腳氣。據所說,氣味主治俱誤矣。何以明之?凡藥中用牽牛者,少則動大便,多則下水,此乃瀉氣之藥,試取嘗之,即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壯,漸漸不絕,非辛如何?續註家乃謂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為瀉濕之藥,猶不知其的也。何則?此物但能瀉氣中之濕熱,不能瀉血中之濕熱。夫濕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濕,則宜用之。今用藥者不問有濕無濕,但傷食,或欲動大便,或有熱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藥俱用牽牛,豈不悮哉?殊不知牽牛辛烈,瀉人元氣,比諸辛藥瀉氣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今重為備言之,若病濕勝,濕氣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耳,濕去則氣得周流,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
②《湯液本草》:"牽牛,以氣藥引則入氣,以大黃引則入血。"
③《綱目》:"牽牛,自宋以後,北人常用取快,及劉守真、張子和出,又倡為通用下藥,牽明之目擊其事,故著其說極力闢之。牽牛治水氣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郁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則不可取快一時及常服,暗傷元氣也。一宗室夫人,年幾六十,平生苦腸結病,旬日一行,甚於生產,服養血潤燥藥剛泥膈不快,服硝、黃通利藥則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時珍診其人體肥,膏粱而多憂郁,日吐酸痰碗許乃寬,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氣壅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飲,不能下滋腸腑,非血燥比也。潤劑留滯,硝、黃徒入血分,不能通氣,俱為痰阻,故無效也。乃用牽牛末,皂莢膏丸與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覺腸結,一服就順,亦不妨食,且復精爽。蓋牽牛能走氣分,通三焦,氣順則痰逐飲消,上下通快矣。外甥柳喬,素多酒色,病下極脹痛,二便不通,不能坐臥,立哭呻吟者七晝夜。醫用通利藥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脹隧路,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乃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入牽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減,三服而平。牽牛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人所不知,惟東垣李明之知之,故明之治下焦陽虛,天真丹用牽牛以鹽水炒黑,入佐沈香、杜仲、破故紙、官桂諸藥,深得補瀉兼施之妙,方見《醫學發明》。又東垣治脾濕太過,通身浮腫,喘不得臥,腹如鼓,海金沙散,亦以牽牛為君,則東垣未盡棄牽牛不用,但貴施之得道耳。"
④《本草正》:"牽牛,古方多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藥煎服,然大泄元氣,凡虛弱之人須忌之。"
⑤《本草正義》;"牽牛,善泄濕熱,通利水道,亦走大便,故《別錄》謂其苦寒,至李氏東垣,以其兼有辛薟氣味,遂謂是辛熱雄烈。按,此物甚滑,通泄是其專長,試細嚼之,惟其皮稍有辛味,古今主治,皆用之於濕熱氣滯,實腫脹滿,二便不通,則東垣以為辛熱,張石頑和之,亦謂辛溫,皆屬不確,當以《別錄》之苦寒為正。又薟氣戟人喉舌,細味之亦在皮中,所謂有毒,蓋即在此。古方中凡用末子,均稱止用頭末,正以其皮粘韌,不易細碎,只用頭末,則棄其皮,而可無辛薟之毒,頗有意味可思。觀《別錄》主治專破氣分之壅滯,泄水濕之腫滿,除風利便,固皆以實病言之,此藥功用,固已包舉無遺。甄權申之,則曰治痃癖氣塊,利大小便,東垣謂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瀕湖謂逐痰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亦皆主結滯壅塞立論。而甄權乃又謂除虛腫,則誤矣。《日華本草》謂治腰痛,蓋亦指濕熱阻塞,腰脊不利之癥,惟言之殊不分明,究屬非是。"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千針萬線草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鉛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