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小麥功效和作用

小麥 小麥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小麥
(《本草經集註》)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種子或其面粉。
【植物形態】小麥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稈直立,通常具6~9節。葉鞘光滑,常較節間為短;葉舌膜質,短小;葉片扁平,長披針形,長15~40厘米,寬8~1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方圓形。穗狀花序直立,長3~10厘米;小穗兩側扁平,長約12毫米,在穗軸上平行排列或近於平行,每小穗具3~9花,僅下部的花結實。小穗節間約1毫米;穎短,革質,第1穎較第2穎為寬,兩者背面均具有銳利的脊,有時延伸成芒,具6~9縱脈,外稃膜質,微裂成3齒狀,中央的齒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脈,內稃與外稃等長或略短,脊上具鱗毛狀的窄翼,翼緣被細毛;雄蕊3枚,花藥長1.5~2毫米,丁字著生,花絲細長,子房卵形。穎果矩圓形或近卵形,長約6毫米,淺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莖葉(小麥苗)、幹癟輕浮的種子(浮小麥)、種皮(小麥麩)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甘,涼。
①《別錄》:"甘,微寒,無毒。面溫。"
②孟詵:"平。"
③《本草拾遺》:"皮寒,肉熱。"
④《綱目》:"新麥性熱,陳麥平和,小麥面甘,溫。"
【歸經】入心、脾、腎經。
①《本草經疏》:"入手少陰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
【功用主治】養心,益腎,除熱,止渴。治臟躁,煩熱,消揭,泄利,癰腫,外傷出血,燙傷。
①《別錄》:"除熱,止燥渴,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
②《本草拾遺》:"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③《綱目》:"陳者煎湯飲,止虛汗;燒存性,油調塗諸瘡,湯火灼傷。""小麥面敷癰腫損傷,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腸,水調服止鼻衄、吐血。"
④《醫林纂要》:"除煩,止血,利小便,潤肺燥。"
⑤《本草再新》:"養心,益腎,和血,健脾。"
【用法與用量】內服:小麥煎湯,1~2兩;或煮粥。小麥面冷水調服或炒黃溫水調服。外用:小麥炒黑研末調敷。小麥面幹撒或炒黃調敷。
【宜忌】《綱目》:"小麥面畏漢椒、蘿菔。"
【選方】①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②治消渴口幹:小麥用炊作飯及煮粥食之。(《食醫心鏡》)
③治滑痢腸胃不固:白面一斤,炒令焦黃,每日空心溫水調(服)一匙頭。(《飲膳正要》)
④治內損吐血:飛羅面不計多少,微炒過,濃磨細墨一茶腳,調下二錢。(《產乳備要》)
⑤治老人五淋,身熱腹滿:小麥一升,通草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飲之。(《養老奉親書》)
⑥治婦人乳癰不消:白面半斤,炒令黃色,醋煮為糊,塗於乳上。(《聖惠方》)
⑦治金瘡血出不止:生面幹敷。(《葡氏經驗方》)
⑧治火燎成瘡:炒面,入梔子仁末,和油調(塗)之.(《千金方》)
⑨治湯火傷未成瘡者:小麥炒黑為度,研為末,膩粉減半,油調塗之。(《經驗方》)
【臨床應用】治療外科感染
取陳小麥2斤,加水3斤,浸泡3天後搗爛、過濾、去渣,濾液沈澱後取沈澱物曬幹,小火炒至焦黃研細。臨用時將藥粉加醋適量調成糊狀,外敷瘡癤、丹毒等患處,日2次,已潰者敷瘡口四周。據數千例觀察,有效率在90%以上。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小羅傘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小麥麩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