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草
(《南寧市藥物誌》)
【異名】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生草藥性備要》),稀薟草、土防風(《嶺南采藥錄》),四方莖、臭草(《廣西中獸醫藥植》),臭蘇頭、鴨兒蔑(《陸川本草》),穢草(《南寧市藥物誌》),大篾草、大羊古騷(《廣西中藥誌》),排風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臭蘇(《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防風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防風草
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分枝,高1~2米,被茸毛。莖4棱。單葉對生,闊卵形至卵形,長4~10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尖,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基部近圓形,兩面均有茸毛,具細小腺點;葉柄長1.5~3厘米。花輪生,在下部為腋生,在上部可排到頂端而成長總狀花序,密生或間斷,直徑2.5厘米;萼淺綠色,管狀,長7~8毫米,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內外面均有短毛;花冠管狀,長1.5厘米,粉紅色,2唇,5裂齒,上唇直立,全緣,下唇闊,擴展,內面有短毛;雄蕊4枚,突出,花藥連貼,其較長的一對為1室,較短的一對為2室,縱裂;雌蕊1,柱頭2裂。小堅果4個,圓形,黑褐色,平滑。花期9~10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生於荒地、曠野、村邊草叢中。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采集】夏、秋間割取全草,洗凈,曬幹或鮮用。
【藥材】幹燥全草,長1~1.5米。莖草質,四棱形,粗可達5毫米。表面棕色或紅棕色,被毛,尤以棱角處為多;質硬,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的髓。葉多皺縮,邊緣具鋸齒,上面灰棕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有毛,質脆,易破碎。有時可見密被毛茸的花序,花多脫落,僅留灰綠色的花萼,往往包有1~4枚小堅果。氣微,味淡微苦。以葉多、幹燥、無雜質者為佳。
產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全草含生物堿、黃酮甙、酚類、還原糖、鞣質。
【性味】辛苦,溫。
①《生草藥性備要》:"性溫。"
②《陸川本草》:"苦辛,微溫。"
③《南寧市藥物誌》:"辛,溫,微苦。"
【功用主治】祛風,除濕,解毒。治感冒身熱,嘔吐,腹痛,筋骨疼痛,瘡瘍,濕疹,痔疾。
①《生草藥性備要》:"止痛,壯筋骨,消風散熱,去毒瘡,除筋骨疼痛,腎虛人取其頭浸酒飲。""祛風濕,壯筋骨,烏須,明目,洗痔瘡,洗疳,去腫。"
②《陸川本草》:"驅風發表,行氣疏滯。治感冒身熱,嘔吐,腹痛,四肢麻痹,蜂、蠍蟲傷。"
③《南寧市藥物誌》:"祛風散熱,解毒止痛。治瘡瘍,關節疼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熬湯,3~5錢;浸酒或入丸劑。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選方】①治百節筋骨疼痛:豨薟草十蒸九曬,和蜜為丸服。(《嶺南采藥錄》)
②治高血壓病:鮮防風草、鮮海州常山根五錢至二兩。水煎服。
③治中風口眼歪斜:鮮防風草一至二兩,紅糖五錢,水煎服;另用葉和蓖麻子仁共搗爛,貼麻痹側。
④治癰腫:鮮防風草二兩,搗爛絞汁調黃酒燉服,渣外敷;或用鮮防風草、兩,鮮馬鞭草三錢,水煎調酒服。
⑤治濕疹:鮮防風草,水煎,調食鹽或醋洗患處。
⑥治毒蛇咬傷:鮮防風草一兩,鮮豨薟草一兩,水燉服:渣調食鹽、米飯各少許搗爛外敷。(②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