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苦壺盧功效和作用

苦壺盧 苦壺盧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苦壺盧
(《綱目》)
【異名】苦匏(《國語》),蒲盧(《禮記》),苦瓠(《本經》),約壺、約腹壺(《廣誌》),苦瓠婁(《唐本草》),亞腰壺盧(《簡便單方》),長柄茶壺盧(《瀕湖集簡方》),藥壺盧(《綱目》),細頸葫蘆、長柄葫蘆(《本經逢原》),金葫蘆(《藥材資料匯編》),京葫蘆、小葫蘆(《江蘇植藥誌》)。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苦葫蘆的果實。
【植物形態】苦葫蘆
一年生攀援草本,具軟毛;卷須有分枝。葉互生;葉片心狀卵形,長10~40厘米,寬與長略相等,有2~4淺裂,先端短尖或鈍圓,邊緣具不規則波狀短齒,基部心形,葉兩面均被軟毛;葉柄很長,頂端具腺齒2枚。花雌雄同株,單生;雄花有長柄,較葉柄更長,雌花柄較短;萼漏鬥狀5裂,裂齒狹三角形,被柔毛;花瓣5,白色,廣卵形;雄花花蕊3,花藥結合,一藥具1室,另二藥各具2室;雌花子房橢圓形,有絨毛,花柱短,柱頭3枚,各2裂。果實初時被柔毛,淡綠色,熟後外殼變硬,光滑,呈白色或黃色,上下有兩個不等的果室,上室較下室為小,中間細縮如腰。種子白色,扁平,倒卵狀長橢圓形。花期7~8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莖(苦壺盧蔓),葉(苦瓠葉)、花(苦壺盧花)、種子(苦壺盧子)、陳舊的老熱果皮(陳壺盧瓢)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秋季采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實,去皮用。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有毒。"
③《日用本草》:"味甘微苦,無毒。"
【功用主治】利水消腫。治水腫,黃痘,消渴,癃閉,癰腫惡瘡,疥癬。
①《本經》:"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
②藥性論》:"治水浮腫,面目肢節腫脹。下大水氣疾。"
③《唐本草》:"主水腫、石淋,吐呼嗽("呼嗽"一作"呀嗽"),囊結淡飲。又煮以汁,漬陰,療小便不通。"
④孟詵:"主消渴、惡瘡。"
⑤《本草拾遺》:"煎取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寒鼻塞,黃疸。又煮令熱,解開,熨小兒閃癖。"
⑥《日華子本草》:"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⑦《綱目》:"治癰疽惡瘡,疥癬,齲齒有蟲匿者。"
⑧《植物名實圖考》:"能吐人,凡瘴毒多以吐解。"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煮汁塗或滴鼻。
【宜忌】虛寒體弱者忌服。
孟詵:"患腳氣及虛張冷氣人不可食,(食)之尤甚。"
【選方】①治水通身腫:㈠苦瓠膜二分,葶藶子五分。上二味合搗為丸,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㈡大棗肉七枚,苦瓠膜如棗核大。一服三丸,如十五裏,又服三丸,水出更服一丸。(《千金方》)
②治水臌洪腫:苦瓠瓤一枚,水二升,煮至一升,煎主可丸,如小豆大。每米飲下十丸,待小便利,作小豆羹食,勿飲水。(《綱目》)
③治石水,四肢瘦,腹腫:杏仁(湯浸,去皮尖,炒)、苦瓠(取膜微炒)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末,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日三服,水出為度。(《聖濟總錄》杏仁丸)
④治腹脹黃腫:亞腰壺盧連子燒存性,每服一個,食前溫酒下,不飲酒者白湯下。(《簡便單方》)
⑤治黃疸:苦胡蘆瓤如大棗許,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三兩食頃,取兩酸棗許汁,分內兩鼻孔中。(《外臺》)
⑥治傷寒鼻塞黃疸:苦瓠煎取汁滴鼻中,出黃水。(《本草拾遺》)
⑦治黃疸:瓠子白瓤及子熬令黃,搗為末。服半錢匕,日一服,十日。(《範汪方》黃疸散)
⑧治頭風:苦瓠攪碎取汁,葦管之屬搐入鼻。其藥上沖腦門,須臾惡涎流下,稠濃,勿以昏暈為疑。(《聖惠方》)
⑨治痔瘡腫痛:苦壺盧、苦蕒菜。煎湯,先熏後洗,乃貼熊膽、密陀僧、膽礬、片腦末。(《摘元方》)
⑩治惡瘡癬癩:苦瓠一枚,煮汁搽之,日三度。(《肘後方》)
⑾治腋下癭瘤:長柄茶壺盧(燒存性),研末搽之,以消為度。(《瀕湖集簡方,)
⑿治胬肉血翳:秋間取小柄壺盧,或小藥壺盧,陰幹,於緊小處鋸斷,內挖一小孔如眼孔大。遇有此病,將眼皮上下用手掙開,將壺盧孔合定。初雖甚痛苦,然瘀肉血翳皆漸下,不傷睛也。(《保壽堂經驗方》)
⒀治眼暗:苦瓠中白,絞取汁一合,以酢一升,古文錢七枚,浸之,微火煎之減半,以米許大納眥中。(《千金方》)
⒁治死胎不下:苦壺盧(燒存性)研末。每服一錢,空心熱酒下。(《海上名方》)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苦蒿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苦壺盧花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