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核
(《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漆樹科植物杧果的果核,植物形態詳"杧果"條。
【采集】食用杧果後,收集果核,曬幹。
【藥材】幹燥的果核,呈腎形或卵圓形,壓扁,長約6~10厘米,寬3~5厘米,外面淡黃色或土黃色,纖維性,粗糙堅硬。擊碎後,內果皮纖維狀,內表面平滑,淡黃色,木質化。種皮紙質,類白色,子葉2片,肥厚,暗棕色。氣微,味微澀。以潔凈、幹燥、核仁肉厚者為佳。
產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果仁含脂肪5.2%,其中飽和甘油酯占14%、甘油一油酸酯24%、甘油二油酸酯61%、甘油三不飽和酸酯1%弱;其脂肪酸組成是:硬脂酸34%、油酸50%,以及棕櫚酸、花生酸和少量肉豆蔻酸。尚含谷甾醇和多量澱粉。種子含氫氰酸。
【性味】酸澀,平。
①《南寧市藥物誌》:"酸,平,無毒。"
②《廣西中藥誌》:"味酸澀,性平。"
③《廣東中藥》Ⅱ:"苦,平。"
【功用主治】治疝氣,食滯。
①《嶺南采藥錄》:"能消食滯。"
②《南寧市藥物誌》:"治疝痛。"
③《中國藥植圖鑒》:"內果皮粉末作驅蟲藥。"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個;或研末。
【選方】①治疝氣及小兒食滯:杧果核、龍眼核、柚子核、桃核、黃皮核。煎湯服。(《廣西中藥誌》)
②治食滯咳嗽:杧果核、布渣葉。同煎服。(《廣東中藥》)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杧果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杧果樹皮的功效和作用>>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