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牡蠣
(《四川中藥誌》)
【來源】為蚌科動物川南珠蚌的沈積貝殼。
【動物形態】川南珠蚌
貝殼2片,同形,呈長橢圓形,長約16厘米,高約7厘米,前部短圓,後部伸長;殼頂部大,位於殼的前部。殼層很厚,背緣達1厘米,前緣約5毫米。殼面棕褐色,環狀的生長線密集,殼內壁珍珠層銀白色,有光澤。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分布四川一帶。
【采集】冬季水枯時,在河灘沙壩上收集,洗凈泥沙,曬幹。
【藥材】貝殼呈半橢圓形或船形,因久為河水沖擊及泥水覆蓋,多顯枯松狀態。殼片沈重厚實,腹面邊緣較薄,頂部較厚。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角質層多已剝落,呈粉灰狀,剝落處顯出銀白色的內層。角質層質地較光滑;並有較細的環紋;內表面亦銀白色,有光澤,附有白色粉霜,細致,易粘手。質堅硬,擊碎後,斷面起層。嗅之微似石灰氣味。以色白、殼厚實,沈重、表面帶粉灰和有光澤者為佳。
產於四川。
【炮制】去凈泥沙,打碎,生用,或煆後研成粉末用,其粉在四川亦稱為"蛤粉"。
【性味】鹹澀,微寒,無毒。
【歸經】入肝、腎二經。
【功用主治】固精斂汗,散結軟堅。治盜汗遺精,紅崩白帶,瘰癧結核,虛熱外浮,頭暈煩躁。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
【宜忌】虛寒腫弱者忌服。
【選方】①治陰虛陽亢,煩躁頭暈,虛熱外浮及盜汗遺精:土牡蠣、龍骨。煎湯服。
②治赤白帶下:土牡蠣、山藥、龍骨、海螵蛸、茜草。研末為丸服。(清帶丸)
③治瘰癧結核:土牡蠣、貝母、夏枯草、玄參。研末為丸服。(消核丸)
④治自汗不止:土牡蠣、黃芪、麻黃根、浮麥。研末為散服。(牡蠣散)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