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葉
(《綱目》)
【異名】橘子葉(《滇南本草》)。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葉。植物詳"橘"條。
【采集】全年可采,以12月至翌年2月間采者為佳,采後陰幹或曬幹。
【藥材】幹燥葉多卷縮,平展後呈菱狀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5~8厘米,寬2~4厘米,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光滑,對光可照見眾多的透明小腺點。質厚,硬而脆,易碎裂。氣香,味苦。
【化學成分】溫州蜜橘的葉中含維生素c151毫克%:另含多種碳水化物,如葡萄糖、果糖、蔗糖,澱粉和纖維素等等,其含量在開花時較高,果實成熟時漸減少,采摘後又增多。
各種橘葉均含揮發油。
【性味】苦辛,平。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苦辛。"
②《綱目》:"苦,平,無毒。"
【歸經】朱震亨:"入足厥陰肝經氣分。"
【功用主治】疏肝,行氣,化痰,消腫毒。治脅痛,乳癰,肺癰,咳嗽,胸膈痞滿,疝氣。
①朱震亨:"導胸脯逆氣,行肝氣,消腫散毒,乳癰脅痛,用之行經。"
②《滇南本草》:"行氣消痰,降肝氣。治咳嗽,疝氣等癥。"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5錢(鮮者2~4兩);或搗汁。
【選方】①治咳嗽:橘子葉(著蜜於背上,火焙幹),水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肺癰:綠橘葉(洗),搗絞汁一盞服之,吐出膿血愈。(《經驗良方》)
③治傷寒胸膈痞滿:橘葉搗爛和面熨。(《本經逢原》)
④治疝氣:橘子葉十個,荔枝核五個(焙)。水煎服。(《滇南本草》)
⑤治水腫:鮮橘葉一大握。煎甜酒服。(《貴陽市秘方驗方》)
⑥治氣痛、氣脹:橘葉搗爛,炒熱外包,或煎服。(《重慶草藥》)
⑦殺蛔蟲,蟯蟲:鮮橘葉四兩熬水服。(《重慶草藥》)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疏》:"橘葉,古今方書不載,能散陽明、厥陰經滯氣,婦人妒乳、內外吹、乳巖、乳癰,用之皆效,以諸證皆二經所生之病也。"
②《本草匯言》:"橘葉,疏肝、散逆氣、定脅痛之藥也。按丹溪言。此藥共味苦澀,其氣辛香,共性溫散。凡病血結氣結,痰涎火逆,病為脅痛,為乳癰,為腳氣,為腫毒,為胸膈逆氣等疾,或搗汁飲,或取渣敷貼,無不應手獲效。"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橘皮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矩鐮莢苜蓿的功效和作用>>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