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蒲公英功效和作用

蒲公英 蒲公英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中文名】蒲公英(《本草圖經》)
【類別】全草類
【異名】鳧公英(《千金方》),蒲公草、耩褥草(《唐本草》),仆公莢(《千金翼方》),仆公罌(《本草圖經》),地丁(《本草衍義》),金簪草(《土宿本草》),孛孛丁菜、黃花苗、黃花郎(《救荒本草》),鵓鴣英(《庚辛玉冊》),婆婆丁(《滇南本草》),白鼓丁(《野菜譜》),黃花地丁、蒲公丁、耳瘢草、狗乳草(《綱目》),奶汁草(《本經逢原》),殘飛墜(《生草藥性備要》),黃狗頭(《植物名實圖考》),蔔地蜈蚣、鬼燈籠(《草木便方》),羊奶奶草(《本草正義》),雙英蔔地(《貴州民間方藥集》),黃花草、古古丁(《江蘇植藥誌》),茅蘿蔔(《咽川中藥誌》),黃花三七(《杭州藥植誌》)。
【來源】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蒲公英
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高10~25厘米。根深長,單一或分枝。葉根生,排成蓮座狀;葉片矩圓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6~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狹窄,下延成葉柄狀,邊緣淺裂或作不規則羽狀分裂,裂片齒牙狀或三角狀,全緣或具疏齒,綠色,或在邊緣帶淡紫色斑,被白色絲狀毛。花莖上部密被白色絲狀毛;頭狀花序單一,頂生,直徑2.5~3.5厘米,全部為舌狀花,兩性:總苞鐘狀,總苞片多層,外層較短,卵狀披針形,先端尖,有角狀突起,內層線狀披針形,先端呈爪狀;花冠黃色,長1.5~1.8厘米;寬2~2.5毫米,先端平截,5齒裂;雄蕊5,著生於花冠管上,花藥合生成筒狀,包於花柱外,花絲分離,白色,短而稍扁;雌蕊1,子房下位。長橢圓形,花柱細長,柱頭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針形,長4~5毫米,寬約1.5毫米,外具縱棱,有多數刺狀突起,頂端具喙,著生白色冠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長於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間。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此外,尚有多種同屬植物,如:堿地蒲公英、異苞蒲公英、熱河蒲公英、西藏蒲公英等,均可同等人藥。
【采集】春、夏開花前或剛開花時連根挖取。除凈泥土,曬幹。
【藥材】幹燥的根,略呈圓錐狀,彎曲,長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皺縮,根頭部有棕色或黃白色的毛茸,或已脫落。葉皺縮成團,或成卷曲的條片。外表綠褐色或暗灰綠色,葉背主脈明顯。有時有不完整的頭狀花序。氣微,味微苦。以葉多、色灰綠、根完整、無雜質者為佳。
全國大部地區有產。
【化學成分】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膽堿、菊糖和果膠等。
同屬植物藥用蒲公英的根中含蒲公英醇、蒲公英賽醇、ψ-葡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醇、β-香樹脂醇、豆甾醇、β-谷甾醇、膽堿、有機酸、果糖、蔗糖、葡萄糖、葡萄糖甙以及樹脂、橡膠等。葉含葉黃素、蝴蝶梅黃素、葉綠醌、維生素C_50~70毫克/100克和維生素D_5~9毫克/100克。花中含山金車二醇、葉黃素和毛莨黃素。花粉中含β-谷甾醇、5z-豆甾-7-烯-3β-醇、葉酸和維生素C。綠色花萼中含葉綠醌。花莖中含β-谷甾醇和β-香樹脂醇。又本品含考邁斯托醇、核黃素1.43微克/克和胡蘿蔔素7.7~8.8毫克%。
【藥理作用】蒲公英註射濃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菌株、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對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殺菌作用。蒲公英提取液1:400在試管內能抑制結核菌,但煎劑1:100亦無效。其1:80的水煎劑能延緩ECHO11病毒細胞病變。醇提取物31毫克/公斤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對某些真酋亦有抑制作用。小白鼠靜脈註射蒲公英註射液的半數致死量為58.88±7.94克/公斤,小鼠、兔亞急性毒性試驗對腎臟可出現少量管型,腎小管上皮細胞濁腫。煎劑給大鼠口服,吸收良好,尿中能保持一定的抗菌作用。
國外研究,蒲公英在動物身上有利膽作用,臨床上對慢性膽囊痙攣及結石癥有效。也有認為它有利尿作用,特別是對門脈性水腫有效,可能是由於植物中含有大量鉀的緣故。對離體蛙心,小量興奮而大量則呈抑制作用。也有用其根及全草作苦味健胃劑或輕瀉劑者。內服葉的浸劑可治蛇咬傷,也有用以促進婦女的乳汁分泌的。
【炮制】揀去雜質,洗凈泥土,切段,曬幹。
【性味】苦甘,寒。
①《唐本草》:"味甘,平,無毒。"
②李杲:"微苦,寒。"
③《本草述》:"甘,平微寒。"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苦甘,寒。"
【歸經】入肝、胃經。
①李杲:"足少陰經。"
②《本草衍義補遺》:"入陽明、太陰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散結。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癧,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①《唐本草》:"主婦人乳癰腫。"
②《本草圖經》:"敷瘡,又治惡刺及狐尿刺。"
③《本草衍義補遺》:"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解食毒,散滯氣。"
④《滇南本草》:"敷諸瘡腫毒,疥癩癬瘡;祛風,消諸瘡毒,散瘰癧結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閉,利膀胱。"
⑤《綱目》:"烏須發,壯筋骨。"
⑥《醫林纂要》:"補脾和胃,瀉火,通乳汁,治噎膈。"
⑦《綱目拾遺》:"療一切毒蟲蛇傷。"
⑧《隨息居飲食譜》:"清肺,利嗽化痰,散結消癰,養陰涼血,舒筋固齒,通乳益精。"
⑨《嶺南采藥錄》:"炙脆存性,酒送服,療胃脘痛。"
⑩《山東中藥》:"為解毒、消炎、清熱藥。治黃疸,目赤,小便不利,大便秘結。"
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涼血利尿,催乳。治疔瘡,皮膚潰瘍,眼疾腫痛,消化不良,便秘,蛇蟲咬傷,尿路感染。"
⑿《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利尿,緩瀉。治感冒發熱,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氣管爽,流火,淋巴腺炎,風火赤眼,胃炎,肝炎,骨髓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大劑2兩);搗汁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乳癰:蒲公英(洗凈細銼),忍冬藤同煎濃湯,入少酒佐之,服罷,隨手欲睡,是其功也。(《本草衍義補遺》)
②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二兩,香附一兩。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③治產後不自乳兒,蓄積乳汁,結作癰:蒲公英搗敷腫上,日三、四度易之。(《梅師集驗方》)
④治瘰癧結核,痰核繞項而生:蒲公英三錢,香附一錢,羊蹄根一錢五分,山茨菇一錢,大薊獨根二錢,虎掌草二錢,小一枝箭二錢,小九古牛一錢。水煎,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⑤治疳瘡疔毒:蒲公英搗爛覆之,別更搗汁,和酒煎服,取汗。(《綱目》)
⑥治急性結膜炎:蒲公英、金銀花。將兩藥分別水煎,制成兩種滴眼水。每日滴眼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全展選編·五官》)
⑦治急性化膿性感染:蒲公英、乳香、漢藥、甘草,煎服。(《中醫雜誌》(11):31,1965)
⑧治多年惡瘡及蛇螫腫毒:蒲公英搗爛,貼。(《救急方》)
⑨治肝炎:蒲公英幹根六錢,茵陳蒿四錢,柴胡、生山梔、郁金、茯苓各三錢。煎服。或用幹根、天名精各一兩,煎服。
⑩治膽囊炎:蒲公英一兩。煎服。
⑾治慢性胃炎、胃潰瘍:蒲公英幹根、地榆根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錢,一日三次,生姜湯送服。(⑨方以下出《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⑿治胃弱、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脹痛:蒲公英一兩(研細粉),橘皮六錢(研細粉),砂仁三錢(研細粉)。混合共研,每服二至三分,一日數回,食後開水送服。(《現代實用中藥》)
【臨床應用】蒲公英是清熱解毒的傳統藥物。近年來通過進一步研究,證明它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現已制成註射劑、片劑、糖漿等不同劑型,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多種感染性炎癥。
①用法
㈠註射:目前臨床用於抗感染的多以註射劑為主。肌肉註射每次可用2毫升(相當於總生藥10克),每日2~3次,也有用至每日總量相當於生藥40~160克的;靜脈滴註每次用含生藥25~100克的註射液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滴入。亦可根據病情需要作穴位註射(治療脈臂炎)或胸腔註射(治療膿胸)。㈡口服:除煎劑(大多配成復方使用)、片劑、糖漿外,尚有用於治療乳腺炎的酒浸劑(蒲公英40克加50°白酒500毫升浸7天,過濾。日服3次,每次20~90毫升)等。㈢外用:蒲公英根莖研末,加凡士林調成膏劑,或用鮮草全株搗成糊劑敷於患處,治療急性乳腺炎、頜下腺及頜下軟組織炎,頸背蜂窩織炎等急性軟組織炎癥;用鮮蒲公英搗取汁滴耳治療中耳炎,塗於創面治療燙傷等;制成1%點眼液點眼,或配合菊花煎水熏洗患眼,治療急性結膜炎、瞼緣炎等;用蒲公英20~90克搗碎,加入一個雞蛋的蛋清,攪勻,再加白糖適量,共搗成糊狀,敷於患部,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等。
②應用範圍與療效
臨床應用蒲公英的範圍較廣。僅據上海市試用註射劑治療的各種感染性疾病就達40種左右,計700余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6例,痊愈38例,有效13例;急、慢性支氣管炎69例,痊愈19例,有效44例;肺炎43例,痊愈37例,有效1例;傳染性肝炎97例,痊愈47例,有效19例;泌尿系痞染52例,痊愈25例,有效14例;各種外科疾患(包括癤腫、淋巴結炎、急性乳腺炎、急性胰腺炎、丹毒、闌尾炎、膽囊炎、脈管炎)184例,痊愈42例,有效31例;用於手術後預防感染39例,效果滿意者33例,有效者5例;五官科炎癥(包括急性和化膿性扁桃體炎,咽炎、中耳炎、急慢性副鼻竇炎、急性耳廓軟骨膜炎、牙周炎、眼結膜炎)194例,痊愈143例,有效41例;骨科炎癥(包括開放性骨折炎癥、骨髓炎等)12例,痊愈8例,有效2例;皮膚科炎癥(多發性毛囊炎、傳染性濕疹、膿皰瘡、皮膚感染等)24例,痊愈23例,有效1例。其它如敗血癥、傷寒、膽道感染、腮腺炎、輸卵管炎、附睪炎,以及腫瘤、結核等的繼發感染,也有不同程度的療效;但病例均很少,有待進一步觀察。蒲公英制劑在一定程度上似可代替抗菌素使用,對某些疾病還表現出廣譜抗菌素的作用;從治療病毒性感冒、肝炎等的效果來看,可能還有抗病毒作用。
此外,蒲公英還曾用於:㈠慢性胃炎:用蒲公英5錢,酒釀1食匙,水煎兩次混合,早、中、晚飯後服;㈡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用蒲公英根制成散劑,每日3次,每次5分,飯後服;㈢先天性血管瘤:取鮮蒲公英葉、莖的白汁,塗擦血管瘤表面,每日5~10次。
③副作用
一般很少。但有個別病例靜脈滴註後出現寒戰、面色蒼白青紫,或精神癥狀;部分病人服用片劑後有胃部發熱感覺;服用蒲公英酒浸劑有頭暈、惡心、多汗等酒性反應,少數病例出現蕁麻疹,個別病例出現蕁麻疹並發結合膜炎,停藥後即消失。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疏》:"蒲公英味甘平,其性無毒。當是入肝入胃,解熱涼血之要藥。乳癰屬肝經,婦人經行後,肝經主事,故主婦人乳癰腫乳毒,並宜生啖之良。"
②《本草述》:"蒲公英,甘而微余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希雍有曰:"甘平之劑,能補肝腎。"味此一語,則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腎矣,不然,安能涼血、烏須發,以合於沖任之血臟乎?即是思之,則東垣所謂腎經必用者,尤當推而廣之,不當止以前所主治盡之也。"
③《本草新編》:"蒲公英,至賤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陽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湯以瀉火,未免太傷胃氣。蓋胃中之火盛,由於胃中土衰也,瀉火而土愈衰矣。故用白虎湯以瀉胃火,乃一時之權宜,而不可恃之為經久也。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凡系陽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劑服之,火退而胃氣自生。但其瀉火之力甚微,必須多用,一兩,少亦五、六錢,始可散邪輔正耳。或問,蒲公英瀉火,止瀉陽明之火,不識各經之火,亦可盡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無過陽明之焰,陽明之火降,而各經余火無不盡消。蒲公英雖非各經之藥,而各經之火,見蒲公英而盡伏,即謂蒲公英能消各經之火,亦無不可也。""或問,蒲公英與金銀花,同是消癰化瘍之物,二物畢竟孰勝?夫蒲公英止入陽明、太陰二經,而金銀花則無經不入,蒲公英不可與金銀花同於功用也。然金銀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
④《醫林纂要》:"蒲公英,能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療療毒乳癰,皆瀉火安土之功。通乳汁,以形用也。固齒牙,去陽明熱也。人言一莖兩花,高尺許,根下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搗汁酒和,治噎隔神效。吾所見皆一莖一花,亦鮮高及尺者,然以治噎隔,則有可得效之理也。"
⑤《本草求真》:"蒲公英,能入陽明胃、厥陰肝,涼血解熱,故乳癰、乳巖為首重焉。緣乳頭屬肝,乳房屬胃,乳癰、乳巖,多因熱盛血滯,用此直入二經,外敷散腫臻效,內消須同夏枯、貝母、連翹、白芷等藥同治。"
⑥《本草正義》:"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疔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可服可敷,頗有應驗,而治乳癰乳癤,紅腫堅塊,尤為捷效。鮮者搗汁溫服,幹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藥方中必不可缺此。"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蒲草根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蒲黃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