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石首魚功效和作用

石首魚 石首魚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石首魚
(《食性本草》)
【異名】黃花魚(《臨海異物誌》),石頭魚(《嶺表錄異》),江魚(《浙誌》),黃魚(《本草述》),海魚、黃瓜魚(《醫林篆要》)。
【來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肉。
【動物形態】①大黃魚,又名:大黃花魚。
體近長方形而側扁,背緣及腹緣的前方隆凸而後方為低。體長約30余厘米。頭大而側扁,吻圓鈍。眼中等大,側上位;眼間隔寬而稍隆凸。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圓而小,後鼻孔長形,較大,接近於眼。口前位,寬闊而斜。上、下頜相等,唇薄;上頜骨能伸縮。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後端有一扁棘。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較長。鱗片櫛狀,側淺鱗57;側線下鱗較側線上鱗為大。背鰭及臀鰭的鰭條部2/3以上均蒙小圓鱗。側線前部較彎曲,後部較直。背鰭Ⅷ~Ⅹ31,起點在胸鰭起點的上方。臀鰭Ⅱ9,起點約與背鰭鰭條的中部相對,胸鰭15,起點在鰓蓋後。腹鰭小於胸鰭。尾鰭楔形。體背側灰黃色,下側金黃色;背鰭及尾鰭灰黃色,胸鰭、腹鰭及臀鰭為黃色。
多活動於海水中下層,有洄遊習性。分布我國東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島最多,黃海很少見。
②小黃魚,又名:小黃花魚,花魚,古魚,大眼。
形狀和大黃魚相近而小。體長約20厘米。側線鱗60~63。背鰭Ⅸ34~36,起點與胸鰭的起點相對。臀鰭Ⅱ9,起點稍後於背鰭鰭條的中部。胸鰭19,長而尖,末端超過腹鰭的末端。腹鰭稍短於胸鰭。尾鰭楔形。體背側灰褐色,兩側及腹側為黃色,背鰭邊緣灰褐色。
有洄遊習性。分布我國黃海、渤海。
以上兩種動物的幹制品(石首魚鯗),頭骨中的耳石(魚腦石)、鰾(魚鰾)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每100克大、小黃魚分別含:水分81,79克;蛋白質17.6,16.7克;脂肪0.8,3.5克;灰分0.9,0.9克;鈣33,43毫克;磷135,127毫克;鐵0.9,1。2毫克;硫胺素O.01,O.01毫克;核黃素0.10,0.14毫克;尼克酸0.8,O.9毫克。每1公斤鮮石首魚含碘120微克。
【性味】甘,平。
①崔禹錫《食經》:"味甘,溫,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鹹,平。"
【歸經】《本草撮要》:"入足陽明、少陰經。"
【功用主治】①崔禹錫《食經》:"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②《開寶本草》:"和蒓菜作羹,開胃益氣。"
③《隨息居飲食譜》:"填精。"
【宜忌】①《本草匯言》:"動風發氣,起痰助毒。"
②《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瘡助熱。"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石上藕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石首魚鯗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