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大黃功效和作用

大黃 大黃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大黃
(《本經》)
【異名】黃良、火參、膚如(《吳普本草》),將軍(李當之《藥錄》),錦紋大黃(《千金方》),川軍(《中藥材手冊》),峻(藏名)。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
【植物形態】①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粗壯。莖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無毛,中空。根生葉大,有肉質粗壯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厘米以上,3~7掌狀深裂,裂片全緣或有齒,或淺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條主脈,上面無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布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互生;葉鞘大,淡褐色,膜質。圓錐花序大形,分枝彎曲,開展,被短毛;花小,數朵成簇,互生於枝上,幼時呈紫紅色;花梗細,長3~4毫米,中部以下具1關節;花被6,2輪,內輪稍大,橢圓形,長約1.6毫米;雄蕊9,花藥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彎曲,柱頭頭狀,稍凹,呈"V"字形。瘦果三角形,有翅,長9~10毫米,寬7~8毫米,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於山地林緣半陰濕的地方。分布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②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莖無毛或有毛。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分布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地。
③藥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花果期6~7月。
多生長於排水良好的山地。分布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稱為大黃莖,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刮去粗皮及頂芽,風幹、烘幹或切片曬幹。
【藥材】①北大黃
為掌葉大黃及唐古特大黃的幹燥根莖。商品有兩類:㈠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狀紋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質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稱高梁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狀,並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氣特殊,味苦而微澀。主產於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頂端平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亦佳,產於甘肅武威、永登等地。㈡銓水大黃
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常縱剖成片,質地較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主產於甘肅銓水、西禮等地。屬於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莊浪大黃等數種,產於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
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為藥用大黃的幹燥根莖。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或黃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則,質較疏松,富纖維性。氣味較弱。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彜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陜西、湖北、貴州、雲南、西藏等地亦產。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粘者為佳。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常呈不規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氣不香,味苦而澀。質次。服後有腹痛感。
【炮制】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藥揀凈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幹。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幹(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蒸制,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幹(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復蒸制2~3次者。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幹。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幹。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於日中曬幹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雷公:苦,有毒。扁鵲:苦,無毒。李氏:小寒。"
③《別錄》:"大寒,無毒。"
④《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胃、大腸、肝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
②《綱目》:"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藥。"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兼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用主治】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治實熱便秘,譫語發托,食積痞滿,痢疾初起,裏急後重,瘀停經閉,癥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亦,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①《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②《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③《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④《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並敷-切瘡癤癰毒。"
⑤《綱目》:"主治下痢亦白,裏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用於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調敷。
【宜忌】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服。
①《本草經集莊》:"黃芩為之使。"
②《藥性論》:"忌冷水。惡幹漆。"
③《本草經疏》:"凡血閉由於血枯,而不由於熱積;寒熱由於陰虛,而不由於瘀血;癥瘕由於脾胃虛弱,而不由於積滯停留;便秘由於血少腸燥,而不由於熱結不通;心腹脹滿由於脾虛中氣不運,而不由於飲食停滯;女子少腹痛由於厥陰血虛,而不由於經阻老血瘀結;吐、衄血由於陰虛火起於下,炎爍乎上,血熱妄行,溢出上竅,而不由於血分實熱;偏墜由於腎虛,濕邪乘虛客之而成,而不由於濕熱實邪所犯;乳癰腫毒由於盱家氣逆,郁郁不舒,以致營氣不從,逆於肉裏,乃生癰腫,而不由於膏梁之變,足生大疔,血分積熱所發,法鹹忌之,以其損傷胃氣故耳。"
④《本草匯言》:"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並妊娠產後,及久病年高之人,並勿輕用大黃。"
⑤《本經逢原》:"腎虛動氣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不可妄用。"
【選方】①治傷寒陽明腑證,陽邪入裏,腸中有燥屎,腹滿痛,譫語,潮熱,手足濈然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全見者,,以此湯下之:大黃(酒洗)四兩,厚樸(炙,去皮)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傷寒論》大承氣湯)
②治大便秘結:大黃二兩,牽牛頭末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有厥冷,用酒調三錢,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下,食後微利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牽牛丸)
③治熱病狂語及諸黃:川大黃五兩(銼碎,微炒)。搗細羅為散,用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計時侯,以冷水調半匙服之。(《聖惠方》雪煎方)
④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裏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大黃一兩,細銼,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湯)
⑤治婦人經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血,五淋,產後積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勞七傷,小兒骨蒸潮熱等證,其效甚速:錦紋大黃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鹽二錢,浸一日,切曬;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曬,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黃,去豆不用;一份用紅花四兩,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曬;一份用當歸四兩,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歸,切曬。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取下惡物為驗。未下再服。(《醫林集要》無極丸)
⑥治產後惡血沖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塊等:錦紋大黃一兩,杵羅為末,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溫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馬墜內損。(《千金方》)
⑦治久患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大黃、芍藥各二兩。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⑧治大人小兒脾癖,並有疳者:錦紋大黃三兩,為極細末,陳醋兩大碗,砂鍋內文武火熬成膏,傾在新磚瓦上,日曬夜露三朝夜,將上藥起下,再研為細末;後用硫黃一兩,官粉一兩,將前項大黃末一兩,三味再研為細末。十歲以下小兒,每服可重半錢,食後臨臥米飲湯調服。此藥忌生硬冷葷魚雞鵝一切發物。服藥之後,服半月白米軟粥。如一服不愈時,半月之後再服。(《昔濟方》於金散)
⑨去五臟濕熱穢濁。治飲食停滯,胸脘脹痛,頭暈口幹,二便秘結:大黃十斤,切作小塊,用泔水,浸透,以側柏葉鋪甑,入大黃,蒸過曬幹,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曬幹。另用桑葉、桃葉、槐葉、大麥、黑豆、綠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側柏葉鋪甑蒸過曬幹,再蒸再曬。制後再用半夏、厚樸、陳皮、白術、香附、車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過曬幹,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錢,或為散亦可。(《銀海指南》清寧丸)
⑩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麻黃四兩。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熱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⑾治眼暴熱痛,眥頭腫起:大黃(銼,炒)、枳殼(去瓤,麩炒)、芍藥各三兩,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各二兩。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服。(《聖濟總錄》大黃湯)
⑿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匱要略》瀉心湯)
⒀治虛勞吐血:生地黃汁半升,川大黃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溫地黃汁一沸,納人黃(末)攪之,空腹頓服,日三,瘥。(《千金方》)
⒁治腸癰,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個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再煮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
⒂治肺壅,鼻中生瘡,腫痛:㈠川大黃一分(生用),黃連一分(去須),麝香一錢(細研)。上藥,搗細羅為散,研入麝香令勻,以生油旋調,塗於鼻中。㈠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為膏),川大黃一分(生為末)。上藥相和令勻,以豬脂調塗鼻中。(《聖惠方》)
⒃治奶癰:川大黃、粉草各一兩。上為細末,以好酒熬成膏,傾在盞中放冷,攤紙上貼痛處,仰面臥至五更。貼時先用溫酒調(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惡物,相度強弱用藥,羸弱不宜服。(《婦人良方》金黃散)
⒄治癰腫振焮不可觸:大黃搗篩,以苦酒和貼腫上,燥易,不過三,即瘥減不復作,膿自消除。(《補缺肘後方》)
⒅治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以擦之,吐涎。(《聖惠方》)
⒆詒火丹赤腫遍身:大黃磨水頻刷之。(《救急方》)
⒇治凍瘡皮膚破爛,痛不可忍:川大黃為末,新汲水調,搽凍破瘡上。(《衛生寶鑒》如神散)
(21)治湯火灼傷:莊浪大黃(生研),蜜調塗之,不唯止痛,又且滅瘢。(《夷堅誌》)
(22)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凡是傷損,瘀血凝積,氣絕欲死,並久積瘀血,煩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傷等:大黃一兩(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上研細,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滓,雞鳴時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覺氣絕不能言,取藥不及,急擘開口,以熱小便灌之。(《三因方》雞鳴散)
(23)治打仆傷痕,瘀血滾註,或作潮熱者:大黃末、姜汁調塗。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瀕湖集簡方》)
【臨床應用】①用於血小板減少癥及止血
用酒洗大黃10克,甘油5毫升,苯甲醇2毫升,制成註射液100毫升。每次2毫升,肌肉註射。對血小板減少癥每日1次,手術後止血用每日2次。亦有用生大黃9錢,石灰1兩,文火炒拌,直至石灰呈灰粉紅色時取出,加入明礬(每100克石灰加入明礬0.6克)共研細粉。將此粉16克加水至100毫升,振蕩後沈澱過濾。用時取棉球浸藥水壓迫出血處。經應用於500余人次外傷出血,證明止血效果良好,未見不良反應及副作用。此外,對晚期血吸蟲病食道靜脈破裂出血患者,用大黃炭1.6克,白芍炭1.6克,加葡萄糖粉(或細白糖)30克共研細末,小量分次幹吞(於1天內吞完)。治療10例,均達到止血效果。一般平均在7~8天能起床活動.服用該藥後可見惡心消失、胃部舒適、大便逐漸恢復正常,並無迅速腹水蓄積後遺癥出現。
②治療口腔炎、口唇潰瘍及毛囊炎等
用生大黃3~8錢,煎取150~500毫升(每劑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濕熱敷及洗滌用,每天4~6次。治療前先清洗局部,除凈分泌物。本法對於一般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潰瘍、皮膚毛囊炎及頭部癤腫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轉陰日數亦比較迅速。
③治療燙傷
先取陳石灰10斤除凈雜質,過篩,投入鍋內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黃片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帶桃紅色、大黃炒至灰黑色時,即出鍋篩去石灰;將大黃攤開冷卻後研成細粉備用。用時先以生理鹽水清洗創面,而後撒布大黃粉。如有水泡應刺破;撥開表皮,排凈泡液後再撒藥粉。如僅見局部紅腫,則可用麻油或桐油將大黃粉調成糊狀塗患處。換藥時如發現傷處潰爛,應拭去膿液、膿癡後再撒藥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療法。共治療415例,均獲顯著效果,且療程短,無副作用,愈後無疤痕。
④治療臁瘡(下肢潰瘍)
用生大黃5~7錢,研成極細粉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凈纖維,取細粉約為大黃的1/5量,共研極細。先用溫開水洗凈瘡面,揩幹後均勻撤布藥粉,再用"千層"(又名千張或百頁,為純黃豆制成品,以薄而韌者為良)覆蓋包好。如有滲液外流,可聽其自然,第2天再洗。每日換藥1次。輕者換藥3~6次,重者8~9次,即可新生肉芽。此時不可再洗,藥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層"必需每日一換。當結痂牢固時會發生癢感,不可揭去痂蓋,隔5~7日或7日以上,癡蓋自然脫落。治療12例均愈,其中1例病程達13年,經用藥粉6日,貼"千層"20余日,便結癡而愈。
⑤治療小兒蛔蟲性腸梗阻
用大黃粉蜜合劑(生大黃粉5錢,炒至微黃的米粉3錢,蜂蜜2兩,加適量溫開水調勻),每小時服1次,每次約1湯匙,全劑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蟲為止。經治6例均排出蛔蟲,癥狀解除而愈。排蟲最多者達60余條。排蟲後均無持續腹瀉現象。
⑥治療腸脹氣
用大黃1兩研成細末,加適量醋調成糊狀,敷於兩側湧泉穴上,每次二小時,必要時可敷2~3次。臨床觀察6例,一般敷藥後一小時即出現腸腔蠕動感和肛門排氣現象,自覺腹脹減輕,有腸鳴音。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大花細辛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大黃蜂子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