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附地菜功效和作用

附地菜 附地菜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附地菜
(《植物名實圖考》)
【異名】雞腸(《本草經集註》),雞腸草(《別錄》),地胡椒(《貴州草藥》)。
【來源】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
【植物形態】附地菜
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莖通常白基部分枝,纖細,直立,或叢生,具平伏細毛。葉互生,匙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3厘米,寬5~20毫米,先端圓鈍或尖銳,基部狹窄,兩面均具平伏粗毛;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總狀花序頂生,細長,不具苞片;花通常生於花序的一側,有柄,長3~6毫米;花萼長1~2.5毫米,5裂,裂片長圓形,先端尖銳;花冠藍色,長約1.5毫米,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圓鈍;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線形,柱頭頭狀。小堅果三角狀四邊形,具細毛,少有光滑,有小柄。花期5~6月。
生長於原野路旁。我國西南至東北均有分布。
【采集】初夏采收。
【性味】辛苦,涼。
①《別錄》:"微寒。"
②《藥性論》:"苫。"
③孟詵:"溫。"
④《綱目》:"微辛苦,平,無毒。"
【功用主治】治遺尿,赤白痢,發背,熱腫,手腳麻木。
①《別錄》:"主毒腫,止小便利。"
②陶弘景:"療蠼螋溺。"
③《藥性論》:"洗手足水爛,主遺尿。"
④孟詵:"作灰和鹽,療一切瘡,及風丹遍身如棗大癢痛者,搗封上,日五、六易之;亦可生食,煮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氣;又燒敷疳匿;亦療小兒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
⑤《貴州草藥》:"驅風,鎮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搗汁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研末擦患處。
【選方】①止小便利:雞腸草一斤,於豆豉汁中煮,調和什羹食之,作粥亦得。(《食醫心鏡》)
②治氣淋,小腹脹,滿悶:石韋(去毛)一兩,雞腸草一兩。上件藥,搗碎,煎取一盞半,去滓,食前分為三服。(《聖惠方》)
③治熱腫:雞腸草敷。(《補缺肘後方》)
④治漆瘡瘙癢:雞腸草搗塗之。(《肘後方》)
⑤治手腳麻木:地胡椒二兩。泡酒服。(《貴州草藥》)
⑥治胸肋骨痛:地胡椒一兩。煎水服。(《貴州草藥》)
⑦治反花惡瘡:雞腸草研汁拂之。或為末,豬脂調搽。(《醫林正宗》)
⑧治風熱牙痛,浮腫發歇,元臟氣虛,小兒疳蝕:雞腸草、旱蓮草、細辛等分。為末,每日擦三次。(《普濟方》祛痛散)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腐沫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附子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