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本
(《本經》)
【異名】槁茇(《山海經》),鬼卿、地新(《本經》),山茝、蔚香(《廣雅》),微莖(《別錄》),槁板(《山東中藥》)。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槁本或遼槁本、火槁本的根莖及根。
【植物形態】①槁本,又名:山園荽(《救荒本草》)。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中空,表面有縱直溝紋。葉互生;基生葉三角形,長8~15厘米,2回羽狀全裂,最終裂片3~4對,卵形,上面葉脈上有乳頭狀突起,邊緣具不整齊的羽狀深裂,先端漸尖;葉柄長9~20厘米;莖上部的葉具擴展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苞片羽狀細裂,遠較傘梗為短;傘梗16~20個或更多;小傘形花序有花多數,小傘梗纖細,長不超過1厘米:小總苞線形或狹披針形,較小傘梗為短;花小,無花萼;花瓣5,白色,橢圓形至倒卵形,中央有短尖突起,向內折卷;雄蕊5,花絲細軟,彎曲,花藥橢圓形,2室,縱裂;花柱2,細軟而反折,子房卵形,下位,2室。雙懸果廣卵形,無毛,分果具5條果棱,棱槽中各有3個油管,合生面有5個油管。花期7~8月,果期9~10月。
野生於向陽山坡草叢中或潤濕的水灘邊。分布河南、陜西、甘肅、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東、雲南等地。
②遼槁本,又名:家槁本、水槁本。
多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根莖短。莖直立,通常單一,中空,表面具縱棱,常帶紫色。基生葉在花期時雕落;莖生葉互生,在下部和中部的葉有長柄;葉片全形為廣三角形,通常為3回3出羽狀全裂,最終裂片卵形或廣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少數缺刻狀牙齒,上面綠色,沿脈有細微的乳頭突起,下面灰綠色;莖上部的葉較小,葉柄鞘狀,2回3出羽狀全裂。復傘形花序頂生;總苞片少數,早落;傘梗6~19個;小總苞片錐形,10枚左右,花梗20左右;萼齒不明顯;花瓣5,白色,橢圓形;雄蕊5,較花瓣長,花藥黑紫色;子房下位,花柱呈壓扁的圓錐形。雙懸果橢圓形,分果具5條果棱,果棱具狹翅,背棱棱槽中有油管1個,側棱棱槽中有油管1~2個,合生面有油管2~4個。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於山地林緣,以及多石礫的山坡林下。分布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等地。
③火槁本
形態與遼槁本相似,但根較粗大。葉為3~4回3出羽狀細裂,裂片線形。無總苞或有1~2枚總苞,白色,披針形,比傘梗短,花藥絳紅色。果實油管在背棱上有1個,側棱上有2個,接合面上2個。
分布東北地區。
【采集】春、秋采挖根莖及根,除去莖葉及泥土,曬幹或烘幹。
【藥材】①槁本
又名:西芎槁本。為植物槁本的幹燥根莖及根。根莖呈不規則的結節狀圓柱形,有分枝,稍彎曲,多橫向生長,長3~8厘米,直徑0.7~3厘米。外皮棕褐色或棕黑色,皺縮有溝,紋。上側具有數個較長的莖基殘留,莖基中空有洞,表面具縱直溝紋。下側著生多數支根和須根(商品多已除去),支根直徑約1~5毫米,上有縱溝紋及點狀突起的須根殘痕,外皮易剝落。質硬易折斷,斷面淡黃色或黃白色。氣芳香,味苦而辛。以身幹、整齊、香氣濃者為佳。
主產湖北、湖南、四川。此外,陜西、山東等地亦產。
②北槁本
為植物遼槁本及火槁本的幹燥根莖和根。根莖呈不規則的柱狀或圓塊狀,常分歧,縱向及橫向生長均有,長約1.5~6厘米,徑0.5~1.5厘米;頂端有殘留莖基,有時下陷呈空洞狀;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密生細長彎曲的根,有突起的節及根痕。質輕,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狀,黃白色至淺棕色,可見散生的棕色分泌腔,中央有髓。根長約1~5~10厘米,徑約2~5毫米。表面有縱皺及橫紋,並有須根痕,外皮易剝離;較難折斷,斷面中央無髓。氣特異而芳香,味苦辛。以身子、整齊、香氣濃者為佳。
主產河北、遼寧。吉林、內蒙古等地亦產。
某些地區作槁本入藥的尚有下列幾種:雲南產的黃槁本為同屬植物滇槁本的根。新疆所產槁本為傘形科植物新疆槁本的根。江蘇產的山槁本(又名:土槁本)為傘形科植物澤芹或骨緣當歸的全草。
【化學成分】槁本含揮發油,其中主要成分是3-丁基苯酞,蛇床酞內酯。遼槁本根含揮發油1.5%。澤芹鮮草含揮發油0.4%。
【藥理作用】在試管內,15~30%槁本煎液對多種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除去殘莖,揀凈雜質,洗凈,潤透後切片曬幹。
【性味】辛,溫。
①《本經》:"辛,溫。"
②《藥性論》:"微溫。"
③《本草正》:"味甘辛,性溫。"
【歸經】入膀胱經。
①《珍珠囊》:"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經。"
②《本草求真》:"入膀胱,兼入奇督。"
【功用主治】散風寒濕邪。治風寒頭痛,巔頂痛,寒濕腹痛,泄瀉,疝瘕,疥癬。
①《本經》:"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
②《別錄》:"辟霧露潤澤;療風邪嚲曳,金瘡。"
③《藥性論》:"治惡風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鼾皰。"
④《日華子本草》:"治病疾,並皮膚疵皯、酒齇、粉刺。"
⑤《醫學啟源》:"治頭痛,胸痛,齒痛。"
⑥李杲:"治頭面及遍身皮膚風濕。"
⑦王好古:"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⑧《綱目》:"治癰疽,排膿內塞。"
⑨《本草正》:"療風濕泄瀉,風癇霧露瘴疫。"
⑩《本草再新》:"治風濕痛癢,頭風目腫,泄瀉瘧痢。"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塗。
【宜忌】血虛頭痛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惡閭茹。"
②《藥性論》:"畏青葙子。"
③《本草經疏》:"溫病頭痛,發熱口渴或骨疼,及傷寒發於春夏,陽證頭痛,產後血虛火炎頭痛,皆不宜服。"
【選方】①治寒邪郁於足太陽經,頭痛及巔頂痛:槁本、川芎、細辛、蔥頭。煎服。(《廣濟方》)
②治一切風偏正頭痛,鼻塞腦悶,大解傷寒及頭風,遍身瘡癬,手足頑麻:川芎、細辛、白芷、甘草、槁本各等分。為末,每藥四兩,入煆了石膏末一斤,水和為丸,每一兩作八丸。每服一丸,食後薄荷茶嚼下。(《普濟方》白龍丸)
③治胃痙攣、腹痛:槁本五錢,蒼術三錢,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④治疥癬:槁本煎湯浴之,及用浣衣。(《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⑤幹洗頭屑:槁本、白芷等分。為末,夜摻發內,明早梳之,垢自去。(《便民圖纂》)
⑥治鼻上面上赤:槁本研細末,先以皂角水擦動赤處,拭幹,以冷水或蜜水調塗,幹再用。(《雞峰普濟方》槁本散)
【臨床應用】治療神經性皮炎,用50%槁本註射液於病損處皮下註射。一般每個病損每周註射2次,每次5~10毫升;如病損較多,或範圍較大,可每日輪流註射,以便每周內每個病損均能註射2次。每次註射後的晚間,局部可用熱敷,避免形成硬結。經治139例,觀察1~4個月,痊愈(皮疹全部消退,不癢)46例,顯效(皮疹2/3以上消退,無明顯癢感)44例,有效(皮疹部分消退,仍有一定癢感)47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8.5%(其中6例曾並用少量0.5%氫化可的松乳劑)。一般在註射2~4次後癢感減退,逐漸好轉;病損較小者8~10次可痊愈,最多達20次。在治程中一般無明顯副作用,個別有過敏現象,或出現蕁麻疹樣皮疹;有的註射部位發生腫脹疼痛,可對癥處理。發生過敏者應停藥。
【名家論述】①張元素:"槁本,乃太陽經風藥,其氣雄壯,寒氣郁於本經頭痛必用之藥,巔頂痛,非此不能治。與木香同用,治霧露之清邪中於上焦;與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
②《本草匯言》:"槁本,升陽而發散風濕,上通巔頂,下達腸胃之藥也。其氣辛香雄烈,能清上焦之邪,辟霧露之氣,故治風頭痛,寒氣犯腦以連齒痛。又能利下焦之濕,消陰障之氣,故兼治婦人陰中作痛,腹中急疾,疝瘕淋帶,及老人風客於胃,久利不止。大抵辛溫升散,祛風寒濕氣於巨陽之經為專功,若利下寒濕之證,必兼下行之藥為善。"
③《本經逢原》:"今人只知槁本為治顛頂頭腦之藥,而《本經》治婦人疝瘕,腹中急,陰中寒等證,皆大陽經寒濕為病,亦屬客邪內犯之侯,故用槁本去風除濕,則中外之疾皆痊,豈特除風頭痛而已哉。"
④《本草求真》:"槁本,書言能治胃風泄瀉,又治粉刺酒齇,亦是風幹太陽,連累而及,治則與之俱治,豈但治風頭痛而已哉。或謂其性頗有類於芎藭,皆能以治頭痛,然一主於肝膽,雖行頭目,而不及於巔頂,一主太陽及督,雖其上下皆通,而不兼及肝膽之為異耳。"
⑤《本草正義》:"槁本味辛氣溫,上行升散,專主太陽太陰之寒風寒濕,而能疏達厥陰郁滯,功用與細辛、川芎、羌活近似。《本經》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皆清陽不振,厥陰之氣郁窒不伸為病,溫以和之,升以舉之,解結除寒,斯急痛可巳,疝瘕可除。而陰虛內熱、肝絡結滯之疝瘕急痛,非其治也。《別錄》謂辟霧露潤澤者,溫升助陽,能勝寒濕,此即仲景所謂清邪中上之病,亦即經言陽中霧露之氣也。又謂療風邪嚲曳,則風寒襲絡,而經掣不仁,步履無力之癥,庶幾近之,亦有陰虛無力,痿躄不用,而肢體嚲曳者,則更非風藥所可妄試。"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高山羊不吃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鴿的功效和作用>>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