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草
(《綱目》)
【異名】竹園荽(《履巉巖本草》),迷離網(《生草藥性備要》),雞膠莽(《質問本草》),斑鳩窩(《草木便方》),左篆藤、金線風、破網巾、黃金塔(《分類草藥性》),左轉藤(《天寶本草》),羅網藤(《廣州植物誌》),須須藥、黑透骨、鐵腳仙、亂頭發(《貴州民間方藥集》),鐵線藤、蔓蔓藤、蝦蟆藤,紡車藤、金金藤、見根藤、藤吊絲(《福建民間草藥》),牛鬥茜(《陸川本草》),磨菇藤、塞竇藤(《廣西中獸醫藥植》),掃把藤、天仙草(《中國土農藥誌》),松筋草(《廣西中藥誌》),鼎擦藤、毛須藤(《閩南民間草藥》),黑須草(《重慶草藥》),滿天雲、硬筋藤、西牛藤(《湖南藥物誌》),金線藤(《閩東本草》),攀谷藤(《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海金沙藤、吐絲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雞腳藤、爬古藤(《江西草藥》),洗碗藤、爬墻蕨、金砂蕨(《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全草。
【植物形態】海金沙
多年生攀援草本,長1~4米。根莖細而匍匐,被細柔毛。莖細弱、呈幹草色,有白色微毛。葉為1~2回羽狀復葉,紙質,兩面均被細柔毛;能育羽片卵狀三角形,長12~20厘米,寬10~16厘米,小葉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或不規則分裂,上部小葉無柄,羽狀或戟形,下部小葉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與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時為1回材狀復葉,小葉闊線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規則的小片。孢子囊生於能育羽片的背面,在2回小葉的齒及裂片頂端成穗狀排列,穗長2~4毫米,孢子囊蓋鱗片狀,卵形,每蓋下生一橫卵形的孢子囊,環帶側生,聚集一處。袍子囊多在夏秋季產生。
野生於山坡、草叢中,攀援他物而生長。分布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陜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及根莖(海金沙根)、成熟的孢子(海金沙)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同屬植物小葉海金沙的全草,在廣東、廣西民間亦同供藥用。與上種的主要區別點:羽片為1回羽狀復葉,小葉片基部有關節。
【采集】8~9月采收。
【化學成分】藤含氨基酸、糖類、黃酮甙和酚類。葉中含黃酮類。
【性味】甘,寒。
①《履巉巖本草》:"性涼,無毒。"
②《嶺南采藥錄》:"味甘,性寒,無毒。"
③《四川中藥誌》:"性寒,味甘淡,無毒。"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白濁帶下,小便不利,腎炎水腫,濕熱黃疸,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炎、痢疾,燙傷,丹毒。
①《履巉巖本草》:"治淋病熱痛者,並小便不利。"
②《生草藥性備要》:"專理跌打。"
③《分類草藥性》:"退火。治淋癥,咳嗽,筋骨疼痛。"
④《天寶本草》:"平肝濟火。治小兒螬疳,紅崩淋瀝。"
⑤《嶺南采藥錄》:"通淋,利小腸,解熱毒氣。治傷寒狂熱,濕熱腫滿,莖痛,療痘瘡變黑。"
⑥《廣州植物誌》:"可敷郁血,又可上咯血。"
⑦《貴州民間方藥集》:"治五淋白濁,消水腫。"
⑧《四川中藥誌》:"治癆嗽火咳。"
⑨《浙江天目山藥植誌》:"治水腫,濕熱黃疸,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胃火牙痛,水泡瘡。"
⑩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通淋。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腎炎水腫,感冒發熱,小便短赤,腸炎痢疾。"
⑾《廣西中草藥》:"治湯火傷。"
⑿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活血通絡,治百日咳。"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鮮者1~3兩);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選方】①治熱淋急痛:海金沙草陰幹為末,煎生甘草場,調服二錢;或加滑石。(《夷堅誌》)
②治血淋:左轉藤、小萹蓄,水煎服。(《四川中藥誌》)
③治婦女白帶:"海金沙莖一兩,豬精肉四兩。加水同燉,去渣,取肉及湯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④治小便不利:海金沙全草二至三兩。和冰糖,酌加水煎服;或代茶常飲。(《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赤痢:海金沙全草二至三兩。水煎,日服一至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腹瀉:海金沙全草,水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⑦治濕熱黃疸:金砂蕨葉、田基黃,雞骨草各一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⑧治夢遺:海金沙藤燒灰存性。用凈灰一錢五分至二錢,開水沖服。(《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火燙傷:海金沙鮮葉搗爛。調入乳外敷火傷處。(《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纏腰火丹:鮮海金沙葉切碎搗爛。酌加麻油及米泔水,同擂成糊狀,塗搽患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⑾治贅疣:海金沙全草一握,水煎洗;在洗時用其藤擦贅疣處,日洗二至三次。(《福建民間草藥》)
⑿治黃蜂螫傷:金砂蕨葉一兩。搗爛;取汁擦患處。(《廣西中草藥》)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海金沙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海金沙根的功效和作用>>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