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茶
(《生草藥性備要》)
【異名】牛蟲草、迫頸草、百勞舌(《廣西中獸醫藥植》),金劍草、螳螂草(《泉州本草》),田刀柄、釗板茶、鹹魚草(《嶺南草藥誌》),麻草、鯪鯉舌(《閩東本草》),土豆、地馬莊(《貴州草藥》),龍舌癀(《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葫蘆茶的全草。
【植物形態】葫蘆茶
半灌木,高1米左右,直立、分枝。枝四棱,棱上被粗毛,後變禿凈。單葉,互生,卵狀矩圓形、矩圓形至披針形,長6~12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渾圓,上面禿凈,下面主脈上被毛;葉柄長1~3厘米,有闊翅,翅寬4~8毫米,與葉同質;有小托葉2枚,披針形,長可達15毫米,有線條,脫落。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5~30厘米;苞片小,錐尖狀;花多數,淡紫色,長約5毫米;萼闊鐘形,長約3毫米,下面裂齒線形;花冠蝶形,旗瓣圓形,先端微凹,翼瓣貼生於龍骨瓣;雄蕊10,2體;雌蕊1,花柱內彎。莢果長約2~5厘米,有莢節5~8個,禿凈或被毛,莢節近四方形。花期7月。果期8~10月。
生於荒坡、低丘陵地草叢中。分布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葫蘆茶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除去粗枝,曬幹。
【藥材】幹燥全草,莖多已折斷,長約30厘米,粗約0.5厘米。老莖紅褐色,細莖紅棕色,三角狀,棱上被粗毛。葉片紅棕色,革質,葉柄具翅,與葉片相連。氣香,味微甘。以葉多、幹燥、色青帶紅、無粗梗者為佳。
產於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葉中含鞣質7.1~8.6%,二氧化矽0.5~2.32%,氧化鉀1.3~3.0%。
【性味】苦澀,涼。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澀,性平。"
②《南寧市藥物誌》:"澀微甘。"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苦,微涼。"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消滯,殺蟲。治感冒,咽痛,肺病咳血,腸炎,痢疾,黃疸,風濕關節痛,鉤蟲病,妊娠嘔吐,小兒疳積,瘡疥。
①《生草藥性備要》:"消食殺蟲,治小兒五疳,作茶飲。"
②《本草求原》:"退黃疸。"
③《嶺南采藥錄》:"瘡久有蟲,敷之。解熱毒,去疳積。""治勞傷吐血。"
④《南寧市藥物誌》:"殺蟲,清熱,止渴。治疝氣,疳積。煎水洗瘡疥,止痕癢。"
⑤《嶺南草藥誌》:"消暑,清熱,利尿。"
⑥《閩東本草》:"解肌達表,健脾開胃,潤肺生津,強筋骨,除風濕。"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暑,利水消滯,殺蟲防腐。制茶用於感冒發燒、咽喉腫痛,預防中暑;煎水治腎炎水腫,黃疸型肝炎,腸炎腹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5兩。外用:搗汁塗或煎水洗。
【選方】①治咽喉腫痛:葫蘆茶二兩。煎水含咽。(《嶺南草藥誌》)
②治肺病咳嗽出血:葫蘆茶幹全草二兩半。清水煎服。(《泉州本草》)
③治痢疾:葫蘆茶全草、細葉扯頭孟根各二至三兩。加雞蛋一個同煎,煎至雞蛋熟時,將蛋殼除去再煎,加生鹽調味,湯蛋同服。(《嶺南草藥誌》)
④治風濕性關節酸痛:葫蘆茶莖,每次二兩,合豬腳節燉服。(《泉州本草》)
⑤治硬皮癥:葫蘆茶、拔膿膏(蕁麻科糯米藤)各等分,和食鹽搗爛敷患處。(《廣東省醫藥衛生科技資料選編》)
⑥治妊娠嘔吐:葫蘆茶一兩(幹品)。水煎,分三次服。(《全展選編·婦產科》)
⑦治產後瘀血痛:鮮葫蘆茶全草五錢至一兩。杵爛,酌加米酒燉服。如用清水煎服,可治月經病。(《閩東本草》)
⑧治暑季煩渴:葫蘆茶,煎成日常飲料,以代茶葉。能解暑清熱止渴。(《嶺南草藥誌》)
⑨治癰毒:葫蘆茶葉搗絨,取汁滴於傷口,每日二至三次,每次適量。(《貴州草藥》)
⑩治蕁麻疹:葫蘆茶鮮莖、葉一兩。水煎服;或用鮮全草適量,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鉤蟲病
取葫蘆茶全草半斤(幹品),加水800毫升,文火煎至250毫升。分兩次於早晚空腹時服。治療276例,治愈(服藥1劑,10天後大便鏡檢蟲卵陰轉)183例,無效93例。副作用少,僅個別病例有惡心、嘔吐現象。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葫蘆巴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葫蘆茶根的功效和作用>>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