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草藥大全 >蛤蜊功效和作用

蛤蜊 蛤蜊的作用、功效及副作用



蛤蜊
(《本草經集註》)
【異名】吹潮(《動物學大辭典》),沙蛤、沙蜊(《泉州本草》)。
【來源】為蛤蜊科動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種蛤蜊的肉。
【動物形態】四角蛤蜊
貝殼2片,堅厚,略呈四角形。殼長36~48毫米,高34~46毫米,寬度約當高的4/5。左右兩殼相等。殼頂尖,略向前屈,位於貝殼背緣中部稍向前端。殼面中部膨脹,向前、後及近腹緣急遽收縮,致前、後緣多少形成肋狀,小月面和楯面心臟形。殼面生長紋明顯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環紋。貝殼具殼皮,頂部白色或淡紫色,近腹面為黃褐色,腹面邊緣常有一極狹的黑色環帶。貝殼內面灰白色。鉸合部寬大。左殼具1個分叉的主齒;右殼有2個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齒;側齒發達,均成片狀。外韌帶小,淡黃色,內韌帶極發達,黃褐色。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緣,外套竇不甚深,末端鈍圓。前閉殼肌痕稍小,呈卵圓形,後閉殼磯痕稍大,近四形。外套膜邊緣雙層,內緣有分枝的小觸手。水管為黃白色,末端具觸手。足部發達,側扁,呈斧狀。
生活於淺海泥沙灘中,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本動物貝殼制成的粉(蛤蝸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全年均可捕捉。
【化學成分】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質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物4.6克,灰分3克,鈣37毫克,磷82毫克;鐵14.2毫克,維生素A400國際單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黃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每公斤幹蛤含碘2400微克。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壞血酸5毫克。
【性味】鹹,寒。
①《嘉祐本草》:"冷,無毒。"
②《日用本草》:"味鹹,寒,無毒。"
③《飲膳正要》:"味甘,大寒,無毒。"
【歸經】《本草經疏》:"入足陽明經。"
【功用主治】滋陰,利水,化痰,軟堅。治消渴,水腫,痰積,癬塊,癭瘤,崩、帶,痔瘡。
①《本草經集註》:"煮之醒酒。"
②《嘉祐本草》:"潤五臟,止消渴,開胃,解酒毒,主老癖能為寒熱者,及婦人血塊,煮食之。"
③《醫林纂要》:"功同蚌蜆,滋陰明目。"
④《本草求原》:"消水腫,利水,化痰,治崩帶,癭瘤,五痔。"
⑤《泉州本草》:"主治黃疸,小便不利,腹脹,諸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
【名家論述】《本草經疏》:"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故能潤五臟,止消渴,開胃也。鹹能入血軟堅,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個: 蛤蚧的功效和作用 下一個: 蛤蜊粉的功效和作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